小时候我最常听到的一句关于学习的口号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当年也还真就是数学成绩比语文好——万万没想到的是,活到30岁我突然变成了一个每天“写文章”的博主,更没想到的是,从30岁到40岁的十年间,我竟然开始对语文着迷了。

上个月又去亲近母语论坛,这是我现在雷打不动,一年两次准时参加的活动。以往每次参加完了,都会来分享我在现场听过的语文课。

这次有点特别,亲近母语请来了一位数学老师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你没听错,数学老师来上语文课了

更没想到的是,教数学的特级教师陈士文老师上来就问:同学们,“书呆子”是什么学科老师造就的?

孩子们一开始不敢回答,他说,“我说一个学科,你们觉得是的话,就鼓鼓掌。”

结果你们肯定猜到了,他说出语文老师时,孩子们整齐划一地热烈鼓掌,要知道,台下可是坐着满满一个大礼堂的语文老师们啊,现场此刻一片哈哈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士文:特级教师,扬州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数学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团队理事,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玩笑开过,破冰也成功了,陈老师顺势接着说,为什么读书会变呆,其实不能怪语文老师,关键是我们没有真正带着脑子阅读,思考着阅读。

所以呢,今天我这位数学老师要来给你们上阅读课,看看我们怎么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思维。

怎么样,是不是开头就把你吸引了?别说孩子们了,我们现场的所有大人都好奇地伸长脖子了。

01

你这语文

是数学老师教的吧

要是有人对你说:你这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吧!

那大概率是在嘲笑你语文学得没个正经样子。

但真正见识到数学陈老师讲阅读的我,真的非常佩服,课堂上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常规模式:读课文,划生词,阅读理解,赏析讨论。

陈老师直接选取了好几篇孩子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一篇一篇和孩子们聊,这些课文里都提到了怎样的思维。

作为热身的第一篇,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小马过河》。这个我相信,咱们和孩子读的时候也会感受到文本背后的科学思维模式。

老师特地提醒孩子们去看课文里的那句原话: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说,从试试到发现,这是动作实验;而从想想到发现,这是思维实验。

咱们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开启这两种模式:动作实验和思维实验。

是不是这么一拆分,概念更加清晰好懂了?这还真是数学老师思维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篇课文是《蜘蛛开店》,老师问孩子们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道理啊?

每个孩子都很熟悉,“告诉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朝三暮四。”

数学老师显然是不满足这样的答案,追着问,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中心思想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呢?

孩子们显然对这样的提问是陌生的,一开始并没有人回答。

老师又继续问,那你们再看看,蜘蛛想做口罩,收费每位一元,但没想到来了河马,他嘴巴那么大,做个口罩太费劲了。后面他“朝三暮四”地转行,也都是因为来的顾客特别费“材料”。

《蜘蛛开店》课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第一次蜘蛛做口罩,来的是老鼠或者其他小动物,他会转行吗?

这下有孩子回答了,我觉得不会,因为老鼠脸小,口罩不需要做很久,蜘蛛就更容易坚持了。

又有孩子说,我觉得他还是会放弃的吧,因为他到后来也许会觉得自己赚得太少了。

老师接着问,诶,这个想法挺有趣的。那大家再看看,蜘蛛的定价“每位一元”是不是合理呢?

孩子们显然被启发了,纷纷表示说,不该按照“每位”收费,而是需要根据付出的时间和成本收费。还有孩子说,也许蜘蛛可以什么都卖,根据不同产品来定价。

最后老师做了一个总结,告诉孩子们,有时候没能坚持下去,不一定是品德问题,也许就是思维乱了。所以咱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先把思维理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篇课文是《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同样的,这篇课文讲述的道理是,做事不要过分性急,也不要拖拉磨蹭。

老师反复读了两遍标题,然后问孩子们,裁缝是慢性子吗?顾客是急性子吗?

通过前面的热身,孩子们这次踊跃了不少。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家慢慢意识到,慢性子和急性子的评判不够客观。

因为如果做的是一件厚衣服,那么用的时间就肯定比短袖长,如果你这么比较,就会觉得裁缝是慢性子。而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顾客。

所以要看是慢性子还是急性子,要区分做的时间和等的时间,还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看看裁缝有没有故意不开始,还有顾客有没有和市场上的平均等待时间对比,等等。

大家讨论很热烈,这次老师并没有给出一个结论,而是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留给孩子们自己思考:快和慢是非此即彼的吗?可以多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我的感受

课堂上还有好几篇课本,篇幅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当时听得津津有味,但讲真,一下课立马把我拉回了现实。

我脑海中浮现的疑问是:如果一个孩子带着这样的思考模式在语文考试中,会不会反而写不出“标准答案”,不能得分呢?

这也许是每个家长,包括语文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

但转念一想,有此疑问的我,仍然是把语文学习和阅读题想成了“背标准答案”才能得分。

而实际上,只会背标准答案的孩子,也许低年级得心应手,但到了高中大学,在试卷上真正能够拉大差距,考察思维的题目上,就“突然不明白语文到底在考什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很感恩在亲近母语论坛上,看到了一堂“不一样”的语文课,这提醒了我,阅读感受也是可以有很多面的。

如果学校教学模式暂时还不能够兼顾“多面”,那么大环境没有的,家庭小环境是可以创造的。

并不是谈思辨性阅读的时候,我们才鼓励这样的质疑;

并不是专门去上思维课的时候,我们才特地点出来这是在锻炼怎样的思维。

从孩子最熟悉的语文课本开始,我们作为家长和他们一起翻一翻,听一听“标准答案”是什么,再一起讨论一下,还有什么其他想法、感受,这是最简单但最有效的思维训练。

这次亲近母语论坛的主题是《以阅读重构儿童学习》,我想这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就已经让我们理解了一点点这个主题的核心所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亲近母语论坛最初是为全国的语文老师们开设的,也是需要收费的,作为“非专业”参与者,一开始我只是想独自去体验一下,但第一次听下来,实在觉得有种“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搞清楚语文原来是这样的!”感受。

再一想,现在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成绩好不仅对于全学科拿到高分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更能把终身阅读这件宝贝传给我们的孩子。

因为太好了,所以我专门跟亲近母语团队沟通交流,期望开放一些名额给我们普通的家长。后来我每次自己报名后,都会发文通知一下大家。

有时候难免也会被人诟病,你看看你,这也来卖钱了。但真心的,不是所有的推荐都是在“商业化”,而是我因为你们有了影响力,可以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这个论坛,一开始都不对家长开放的,都是针对老师和专业机构的。但我给大家争取到了。

今年论坛第三天结束后,我刚刚走出南京人民大会堂,有人叫住我,眼睛湿湿地看着我说,大J我能抱抱你吗?谢谢你的推荐,这两天半太好了。

她是个苏州宝妈,她说最大的收获 是“心有所依”,原来我们是可以不焦虑,不盲从,坚定做正确的事情。

这也是我的感受,每次参加亲近母语的活动,对我来说是“回家”。

一直尘土飞扬匆忙赶路的我,暂时停下来回望那个原点,看看自己走偏了嘛?看看过去一年自己关于儿童阅读、关于母语学习的认知有没有提升。

然后再带上新的养分 ,继续上路,提醒自己不要被噪音打扰,坚持做“难却正确的事情”。

写下这篇文章,也是再次提醒自己,不要被少部分的噪音影响,坚持做“难却正确的事情”,坚持分享自己认可的理念,坚持去做你们的“第三只眼睛”。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和亲近母语合作的伴读营对我来说也是在做“难却正确的事”,从一开始被质疑,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也慢慢理解了“阅读”的真正意义,我觉得一开始所有的被质疑和委屈都是值得的。

这里也预告一下,暑假还会继续开营,计划6月份招募,这次流程又有优化迭代,而且还有了针对学龄前孩子的“阅读幼小衔接”的营,一起期待一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推荐了鳕鱼肝油,文末分享了极光的照片,希望把这份好运都带给大家,不求其他,就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这次去挪威溯源,还拍摄到了不少“人生大片”,我回头好好写一篇游记和你们分享。今天就先分享一个最美足球场的视频

觉得文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