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坛,高僧之作并不在少数,光《全唐诗》就收录了几千首。而在唐代众多诗僧中,最有名的是贯休、齐己和皎然,世称“三大诗僧”,本期要和大家介绍的是皎然禅师。

皎然禅师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不但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是我国茶文化的开创者。当时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才子,都十分尊崇他。皎然认为写诗应该自然,不能拘于形式,关于这一首他在自己的理论专著《诗式》中做了详细的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他的一首经典之作,诗名《寻陆鸿渐不遇》。诗题目中的陆鸿是“茶圣“陆羽,二人因茶成为至交好友。一次皎然云游至浙江,临时决定到陆羽家中寻他,结果对方却不在家。虽然访友不遇,但看着路上的秋景,皎然心情仍是颇为畅快的,于是诗兴大发便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来读一读: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但这首诗却通篇不对仗,也不讲究格律,初读时觉得写得是乱七八糟。不过因为写得太美,却备受后世名家推崇,并入选了《唐诗三百首》,成为其中唯一一首高僧诗。

诗的首联点明陆羽家的位置是在城郊,沿着一条乡间小路,走入桑麻丛中后才能找到。这一句看似平淡,其实旨在说明好友的隐士之风。而第二联则写陆羽家旁边种的菊花,秋天已经到来,但这儿的菊花却仍未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读这两联会觉得有些怪,这悠然的野境和篱边的菊花,分明是在引用陶渊明隐居于南山的典故。当年陶渊明在《饮酒》一诗中曾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皎然在这里却说眼前的菊花并没有开放,说明陆羽并非因喜菊而住在这儿,只是因为他天生喜欢幽僻清雅的环境。通过与陶渊明的对比,诗人将陆羽的超尘绝俗写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两联写自己敲门却没有犬吠声,向邻人打听才知道好友到山里游玩去了,要到太阳落山时才会回来。这两句看似只是简单的叙事,其实是字字珠玑。好友不在,诗人无法正面描写对方的形象,于是他借邻居之口来塑造。“归时每日斜“中特别强调一个”每“字,说明在这位邻居眼中陆羽的行文是很怪的,每日早上出门,一定要玩得尽兴了才乘夕阳而归。这样写是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不露声色地将陆羽与众不处写了出来,不可谓不高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这首诗,虽然通篇不对仗,但却写得清新自然,通俗易懂,自有一种质朴淡雅之美。《升庵诗话》、《说诗晬语》等诗论著作都认为此诗写得一气呵成,有李白和孟浩然之风,这也是其能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原因。皎然禅师还有不少这类清雅之作,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