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走进教室,别样的气息扑面而来。

褐色的墙壁,粗糙的纹理,实木质的地板,伸展的干花……仿佛置身在非洲的莽荒。

找一个座位坐下,左手边的墙上挂了一副白色的面具。柔和的灯光洒落在纯白的面具上,墙面上留有重重叠叠的影子。

左手为阳,阳主过去。此时此处,我们回首过去……

右手为阴,阴主未来。将来的壁仍是空白,任由我们泼墨挥毫。

面具的影子

一位父亲前来求助:“我的孩子胆子那么小,长大以后怎么办?”

“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胆小的呢?如果给孩子的‘胆小’打一个分数,你感觉大概是几分?”

其实这位父亲年幼的时候也是一名“胆小者”。

“刚才,我们把‘胆小的往事’写在了这张纸上,现在,请你拿起这张纸从头到尾念一下,看看还有没有遗漏……”

“好,如果现在再让你给孩子的胆小打分,你会打多少分?”

经验表明,这个分数会从80分降到50分。

无数种可能

开年会前,大家把自己购买的礼物放到一起。等到欢聚的那天,每个人都能把一份惊喜带回家中。有个女孩买了一套内衣作为礼物。

她是想得到”关爱“?她是想展示自己?

似乎都有可能。如果再加上一个条件,她所在的单位有很多女孩子,那么推测的方向也许会大不相同。

“有个男的,条件不怎么好,说是一定要找个外国女友,现在还单身……”

也许他明白自己找不了外国女友,但他不会改口。因为这是一个理由。只要有了理由,哪怕不去找女朋友,对他而言,也是理直气壮的。

诸如此类,分析起来会有无数种可能。如果你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原因,或许要从他们年幼的时候开始追溯……

回到影子

柏拉图说:“世界是‘理念’的投影。”

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对别人有什么样的看法。

这种“投射”的现象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饿了就哭,哭了就有吃的。要吃的,哭;要拉了,哭;要玩具,哭;想洗澡,哭……只要哭了,“我”就能被满足,“我”是“全能”的!

显然,没有人是全能的。“我”和世界是有边界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满足”的含义在不断变化。过度宠爱,边界不清,更容易向外界投射——都是你们不好!和我没关系!

当然,如果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没有满足——被“世界”遗弃的人,会不会报复世界呢?所谓的“反社会人格”也是一点一点积累,慢慢演变出来的。

我们在说“投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现象——“看中我的人很多呢!我要仔细挑一挑……”于是,他们一直在“挑”……

大众情人,并没有那么容易找到归宿。就像花花公子,其实心里很孤单。

为什么会觉得“看中我的人很多”?是“我”觉得如此?还是确实如此?是喜欢“我”?还是因为“我”勾起了他们的某种情怀?

里面的机理很复杂。“猜”,并没有那么简单。

最后的留白

C老师:“大道理,能管很多‘小道理’。‘吃一堑长一智’,那是孔孟大家。普通人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也许是30-50年),经历n次惨痛的经验教训(2871次失败),才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