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一个如今在战争灾难中无法抽身的国家。加沙地区的人民,面对以色列的炮火,可以说是毫无招架之力,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太多惨痛的画面了。

我们固然同情巴勒斯坦的难民,以色列的做法,的确残忍至极。但是一切仇恨的制造者,对于这个结果,都逃脱不了责任。

巴勒斯坦的前总统阿拉法特,作为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双手却也沾满了鲜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成就与劝告

阿拉法特对于巴勒斯坦而言,必然是一位重要的领导,因为有他的率领,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事业才能够顺利进行。

可以说他的存在和领导,是巴勒斯坦在国家建立阶段,必不可少的因素。

国家想要成立,最核心的条件,就是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特别是大国的认可,必不可少!

阿拉法特上位“法塔赫”总统后,在1964年,我国总理周恩来就给过几句劝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以色列已经成立了,将其直接消灭亦或是赶走,并不存在可能性,也不是正确的选择。

其次,要承认以色列在中东存在的事实,对国内“将以色列扔进大海”的口号进行反对,避免仇恨加剧。

要将以色列的侵略和扩张行为,与种族主义以及宗教的仇恨进行区别,特别是将以色列的老百姓和统治阶级进行区分,不要反对所有的犹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重要的,要致力于创造阿拉伯和犹太民族的联合,双方和平相处。

在该阶段不要以激进的态度去面对以色列,而是要想方设法,将巴基斯坦国家建立起来。

先拥有合法正当的政权,再去处理其他事务。

二、从始至终的暴力

周总理的这些话,是在建立国家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金玉良言。

我国在这方面是有着充分经验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像是一面镜子一般,供我们纠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阿拉法特并没有将这些话听进去,而是使用了最为极端的恐怖手段,在国际上对其他国家施压。

实际上,在1958年以方与英法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失败后,巴解拥有最好的建国时机。周总理也是在1964年给到了阿拉法特上文中的建议。

此时的阿拉法特完全可以先建国,再外交,让巴勒斯坦以国家为主体,和其他国家合作,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阿拉法特的做法,却是在1965年,让自己旗下的“暴风部队”,对以色列进行打击。

打仗这是一件需要花费巨量财富的事情,一个已经成国的以色列,和以组织为单位的法塔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以色列有了非常正当的理由,将巴勒斯坦拖入到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中。并且最终的结果,也是巴勒斯坦的土地不断被以方蚕食,错过了建国机会,打架还血亏,和以色列的仇恨更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恐怖行动

此时已经战败的阿拉法特,应该意识到,此时已经成为国家的以色列,背后还有欧洲国家支持,自己是肯定干不过的,更别提将其赶出巴勒斯坦地区。

阿拉法特依然没有放弃,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走恐怖主义的道路

1970年,巴解组织的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客机,300多名乘客的性命握在他们的手中,最终他们在道森机场炸毁了其中3架客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巴解组织中的成员,在埃及开罗,刺杀约旦总理。

这是一件极为恶劣的事情,因为约旦对巴勒斯坦民族而言,是存在恩情的。

在以色列驱赶巴解组织成员的时候,是约旦大发慈悲,收容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员。

可是这些成员中,有很多人品极差,调戏约旦妇女,抢劫约旦富豪,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乱,也引发了社会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你的,喝你的,用你的,还给你不断添乱,这换谁,谁能受得了?

更可恶的是,巴解组织在约旦国内,让自家人拿着枪在约旦街头到处走,对难民进行武装。

还在约旦国内成立了基地,对以色列发起进攻,作为约旦的领导人,是要考虑自家百姓死活的。本身接纳巴解,就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直接导致了以色列对约旦发动进攻,约旦无奈,只能派兵迎战,可以说接纳巴解,是约旦历史上做最亏的善事。

1972年,阿拉法特还实施了在德国奥运会上,对11名以色列运动员进行枪杀的恐怖袭击。

这加剧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仇恨,更为重要的是,在奥运会这样一个以和平为历史基础的场合动手,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诸多参赛的国家,对巴勒斯坦都进行了谴责,也同时担心自家奥运选手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也是一种挑衅,更给到了以色列正当防卫的理由。

从武装斗争以及发动恐怖袭击的效率去看,当年的阿拉法特确实是其中好手。

可是从治国方面去看,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

他确实是巴勒斯坦的英雄,但是一个双手沾染鲜血的英雄,明明可以在当时放下屠刀,通过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建国问题,但最终却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阿拉法特也不是一个好的政治管理人才,他手下的骨干,贪污受贿,走私枪支,赚了许多黑心钱财。他的妻子更是挥霍无度,让整个巴勒斯坦的百姓感到寒心。

在阿拉法特人生最后的阶段,他也深深地懊悔,为什么自己最终没有用更为和平的方式,处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可惜这一切都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1993年,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握手言和,这一举动换来了非常短暂的和平。以色列的野心依然在继续,哈马斯更是继承了法塔赫的基因,从中分离出来,继续压迫巴勒斯坦。

这一场乱局,何时能够平定,我们不得而知。希望加沙地区的难民能够早日走出阴霾,更希望这场乱局,最终有一天,能够走向平稳,完成全球人民对于和平的期盼。

屏幕前的各位是如何看待阿拉法特的?将你的想法发在评论区,我们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