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糕妈

时间的流淌,果然是悄摸声儿的,一个转眼,已经是我当妈的第十年了。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我的肚子里,现在“住”着 5 个多月的小米糕啦。

当妈的又一年,我们都辛苦了,刚过去的母亲节,有没有好好地谢谢自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我更想聊聊我的妈妈。

官宣三胎后,我和父母同住了一段时间,最大的感受是,我的妈妈,变听话了。

这种感觉…… 又高兴又心酸。

高兴的是,沟通的压力变小了。

比如饮食。

以前我要是晚上想少吃一点,压力是很大的。妈妈总说要多吃点,怕我瘦了怕我饿了。夸张的时候,甚至当场眼泪就流下来。

这次她要来杭州前,我就做了预设:她肯定会很唠叨,会强迫我吃东西,会整天说“你不吃小米糕要吃的”之类的话。

出乎意料地,她并没有。

她那么听话,完完全全按照我的意见准备便当。我说要几只虾,就装几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妈妈牌”午餐便当

不光饮食,其他事情我妈也“听劝”了很多。

这两年和她谈话,我的回答有时会跳出她原本的框架。替她分析,认真地讲解。

在她眼里,我能读到一丝“我女儿现在讲话好厉害”的感觉。

比如我妈跟我吐槽一些小事,我会劝她,“妈,别盯着这些小事儿,你跟我吐槽这件事,会让这个家变好吗?能让你自己变开心吗?如果都不能,说它干嘛呢,有空不如去跳个广场舞。在小孩面前说这个也是不合适的。”

她没有像以前一样立马反驳,而是有一些错愕。然后不说话,像被老师指正的小朋友。

这也就是我心酸的地方。

就像我前段时间看过的书,《在小山和小山之间》,母女之间会有隐秘的对峙、柔软的相拥,而“最动人的相拥,有时候并不需要真的张开怀抱”。

母亲节刚过,我想和姐妹们分享几本和「母亲」、和「女性」相关的书。

有几本之前是安利过的,但尤其适合在周末,拿出来回味回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拿在手上小小的,1个小时就能看完。但它,却给了我“大大的”东西——重新理解了我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里,任蓉蓉和女儿彩英,是一对典型的中国母女。

母亲是经历过悲惨岁月的“不快乐的母亲”,女儿是在大城市生活、懂科学的“新时代女性”,在日本留学定居了。

故事发生在东京,女儿彩英快要生产,任蓉蓉来照顾她。

在女儿的视角里,妈妈还是老套的“孕妇要多吃点”。

就算自己孕检一切正常,但妈妈还是不管不顾地唠叨“多吃点”,不理解女儿有自己的身材追求。

女儿也很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总是活在过去,总是抱怨,为什么对自己总是充满挑剔、不体谅,为什么不肯尝试新的事物……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和妈妈相处的影子。

就像我开头写的,妈妈和我吐槽,我没有接她的话,而是问她:“吐槽会让这个家变好吗?”

扪心自问,那种时刻,我没有更多理解,甚至有点嫌弃。“为什么不能向前看呢?”“纠结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有什么意义?”

透过书里的任蓉蓉,我好像也看到了妈妈的内心。

她们那一代人的苦,我们难以想象。

任蓉蓉还是一个老师,算是有自己的事业。我的妈妈甚至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印象里,我妈总是很“抠”。一直到现在,也还是会做些“无效节俭”的事。

爸爸有时会跟我说:要理解妈妈,那时候,她想要挣一块钱都很难。

我小时候是帮妈妈看过地摊的,那段经历我只是“记得”,但可能对父母来说,那是他们会在脑海里不断翻涌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里面的母亲任蓉蓉说,到这个年纪,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情却越来越清晰了。

有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身体一动不动,过去的事却一件件在脑子里重新上演一遍......

不知道在我忙着拍摄、开会、陪娃的时候,我的妈妈是不是也坐在家里的凳子上,回想从前?

很喜欢书里后记写的那段话:“真心和真心之间的距离,有时很远有时很近,但好在真心不会变,真心永远是真心。”

我们和母亲,即便有不解,有争执,但爱彼此的真心,是永远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园》是一本文学小书,翻开序言就让人动容。

作者杨本芬在四平米的厨房里开始写作那一年,已经六十来岁,是一个退休老太太,一辈子为生存挣扎,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她却干了一件从未干过的事:写小说。

她在厨房里,一遍又一遍,足足写了 8 公斤稿纸,最后成了《秋园》这本小书,2020 年中国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

她写的是她妈妈秋园,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经历战争、贫穷、生活的磨难,却坚韧、善良。

我是在拍摄和工作的间隙读完的,数度哽咽。

想到了我的外婆,那么苦的日子,依然能把一个家、一堆孩子收拾得妥妥当当。

无数个中国家庭,大概都是这样的女性在支撑的吧?

和她们相比,我吃的苦,真是难及百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重病临终前,母亲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冷漠、迟钝,对父亲的呼唤置之不理。

怎么会这样?

这本《我还记得》一开头,亦邻的描述就让我的心揪起来了。

父亲去世后,母亲确诊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书里讲述的,就是亦邻三姐妹照顾母亲的故事。

大姐承担了日夜看护母亲的职责,是承受压力最大、在崩溃边缘的人。

给母亲做营养餐,管理母亲吃药,想尽办法增加妈妈的活动量。

老二(就是作者)擅长作画,偶然发现,把以前的事情画出来,能帮助妈妈唤醒记忆。

于是开启了跟妈妈的“记忆对画”,跟妈妈聊以前的事情,鼓励她画下来。

三妹是舞蹈老师,她带着妈妈跳舞,编制专属于妈妈的手指舞蹈和身体游戏。

在亦邻的讲述里,我对阿尔兹海默症有了更多的认识。

“阿尔兹海默症可怕的地方,是它不仅可以夺走人的记忆,剥离人的情感,它还可以夺走一个人通过好几十年不断学习建立起来的修养、自尊甚至羞耻心。”

看到三姐妹的交流、反思、互相安慰和支撑,不厌其烦地为母亲制定新的方案,外地的女儿频繁来往,真的很感动。

三个女儿,真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啊。

想起《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提到:避免入住疗养院的机会直接与养育的子女数量相关联,拥有至少一个女儿对于父母能够获得的帮助至关重要。

要说是为了老了不住养老院而生女儿,那就对女儿太不公平了,但这本书激起我对母女之间独特情感体验的向往,这是真的。

最后一本,很能缓解身为女性的焦虑。

你想过自己老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吗?

我发现,很多人对变老的想象,都是很抽象的。好像就是老了,长皱纹了,而已。

其实,变老是一个很具体的过程,不止是样貌,从身体的细微之处、延伸到性格喜好,变老无声无息,却会无所不在,像爬山虎一样爬满整面墙。

这本小书,是日本女诗人、作家伊藤比吕美百无禁忌的分享。

人生过半,开始面对衰老、闭经、父母去世、性魅力不再、再也减不掉的赘肉……这些或尴尬或悲痛的时刻,竟然被她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敞亮爽感。

她能在封面上痛痛快快喊出:“美或不美,都去他的!”对我来说,非常治愈,也照见了自己这几年的心境变化。

不瞒你们说,我最近翻看照片、视频,竟然从自己眼角看到了一丝……慈祥!

我觉得这样很好,想想曾经追求过的少女感,真是恍如隔世。

作者爽辣的描写,让我看到,变老不止是失去,也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自由。也许是可以真正扔掉身体和身份的负担,能体会到的那种自由吧?

这么一说,真的不害怕了。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啦,今天的书单就分享到这里。

虽然怀孕后,时常会有些惰性,但书籍我其实陆陆续续都在看,也成了我孕期不良情绪的临时避难所。

在下一个母亲节,期待一个崭新、自由、带着小米糕和你们见面的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