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贸易保护者终将把自己围成孤岛。(来源:中国日报 曹一 英文《中国日报》2024年5月10日8版)

近日,受欧盟委员会基于《外国补贴条例》开展调查的影响,两家中国企业先后宣布退出罗马尼亚110兆瓦光伏园区公共采购投标。据悉,该光伏园区的部分资金来自欧盟。这也已经是近期中企第二次因遭遇调查而退出欧盟成员国当地项目招投标。今年3月底,中企在保加利亚高铁项目的竞标过程中也是“被迫出局”。

本次罗马尼亚光伏园区的招投标中也有其他非欧盟实体参与,但却只有中企遭到欧委会调查,不得不让人怀疑欧委会是以《外国补贴条例》来针对中国企业。尽管《外国补贴条例》文本内容中并未特指具体国家,但欧委会的初始调查却全都指向中企。

除此之外,今年4月9日,欧盟还宣布对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展开调查,调查广泛涉及位于保加利亚、法国、希腊、西班牙和罗马尼亚的一系列风力发电场,而中企恰好此前都获得了来自这些发电场的涡轮机订单,欧盟则称存在“不公平竞争”。

4月23日,欧盟又对一家从事安全设备生产和销售的中国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欧盟方面宣称,接到线索显示被检查公司可能接受了来自中国的补贴,所以就对这家中企在欧盟成员国内的相关办公室进行了检查。

如此桩桩件件,也难怪欧盟中国商会将欧委会的种种行为,形容为对中国企业的“选择性执法”。

不仅如此,据称欧委会还在调查过程中,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涉及商业竞争的敏感数据收集要求,因中企难以配合,至此便别无选择,只能退出竞标。欧委会目前对中企的调查已不像是为了确保“公平竞争”,倒更像是一心要将中企“逼走”。

由此来看,2023年1月生效的《外国补贴条例》,也并不像欧盟所宣称的那样,是为了应对由外国补贴导致的欧盟内部市场竞争扭曲而建立的新机制,反而更像是一个政治性的工具,专门用来将中国企业赶出欧洲市场。

这毫无疑问就是一种保护主义手法,迄今为止,欧盟以《外国补贴条例》之名进行的相关执法,给欧洲市场上经营的中国企业造成了歧视性对待,已严重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原则。

歧视性对待中国企业,不利于中欧关系发展,也会对双方各领域合作产生负面影响。欧委会的行为,只会是搬起石头砸了欧洲经济的脚。中欧经贸往来的主旋律应是加强合作,互利共赢,绝不应该被保护主义所扭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5月16日社论

原标题:Commission's sly probes will not benefit EU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涂恬 编辑:李海鹏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