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及秦国、秦军以及辉煌的秦朝时,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他们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威势。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系列影视作品,如电影《英雄》和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的广泛传播。然而,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秦军的实际实力或许并未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不仅如此,有些方面的实力更是看起来很落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因为秦军最终横扫东方六国,人们肯定会自然的认为秦军的战斗力强大,无可匹敌。可历史评价者吴起曾以“散阵自斗”四字形容秦军,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他们并非组织严密的军队,而是更接近于一群散乱的战士。在那个极度重视战阵和战车战术的时代,不禁要问,这样一支看似“乌合之众”的秦军,是如何成功征服了山东六国,最终建立了强大的秦朝的呢?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无疑为我们揭示了秦军的真实面貌。这些陶俑是根据秦军的实际状况精心制作的,为我们提供了直观了解秦军昔日风采的窗口。以一号坑为例,它生动地展现了秦军的战阵布局:前三排主要是轻装弩手,而步兵则位于军阵的中后方。这些步兵使用的近战武器种类繁多,既有锋利的剑,又有长矛和戈,还有独特的铍,展现了一种多元化的武器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武器并非集中配备给某一特定部队,而是分散在整个军阵中。这暗示着秦军主要采用的是小分队作战模式,士兵们在战场上既相互配合又各自为战,灵活多变。这种战术或许正是吴起所指的“散阵自斗”,即军队以较小的单位进行作战,通过灵活的战术配合达到整体的战斗效果。

这与同时期的西方军阵相比,秦军的这种作战模式似乎显得较为原始和落后。

当然,当我们将秦军与战国七雄的其他军队相比较时,秦军确实展现出了其先进性。秦军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竞争对手的相对滞后。回顾历史,周朝起初作为中原的边陲势力,凭借战车等先进的军事技术,成功击败了殷商,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这也使得战车在随后的西周以及春秋早期,成为了战场上至关重要的战术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春秋争霸的时代,各国之间进行的战争实质上是一场又一场的车轮大战,步兵和骑兵的作用被相对忽视。战车在当时的战场上,就如同现代的坦克一般,是战场上的主导力量。然而,与坦克相比,战车在机动性、火力以及防护能力上显然有所不足。

直到战国末期,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和战术的演进,步兵才逐渐取代战车,成为军队中的主力。而战车则逐渐退居二线,成为指挥队伍和辅助作战的重要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魏武卒的崛起开始,强大的步兵队伍开始崭露头角,他们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兵器,同时配备弓弩,为国君征战沙场,开疆拓土。与战车相比,步兵作战更加注重灵活性和机动性,因此他们通常采取较为松散的队形,以便在战场上快速展开和变化。在面对骑兵的突击时,这些步兵就会立刻组成方阵,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抵御骑兵的冲锋。

“散阵自斗”,其实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广为流传的主要战术了。在某些方面,这种战术可能并不如秦军那样严谨和高效。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关键在于其通过变法所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和广泛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