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几年前,提起萨特,估计在中国知道的不多,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多数都是不知道的。但是现在,初中生、九漏鱼们都知道法国有这么一个作家。

他们知道萨特,恐怕就是两点,一是知道他是法国作家,二是知道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种保留给西方作家和东方叛徒的荣誉。

萨特地下有知,应该感谢莫言,没有莫言,他在中国不会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甚至是受到崇拜。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才傲骨

萨特从小就以天才自称,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自幼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童年时,萨特确实展现出不一般的才气,他爱幻想奇侠,把自己想成冒险救美的英雄,他甚至想象过从中国救了一个欧洲姑娘。

童年时的萨特不仅想象故事,而且动笔写出这些故事。他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外祖父看,外祖父称赞他是一个“小名家”,从此他就自诩为“小名家”。后来他与尼赞一起自称超人,而且他自称有一种直觉,自己是一个天才。

这种天才自我意识,令萨特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自信,并培养出他一生的傲骨。尽管他只有一米六,而且小时候就被女孩说是丑八怪,但是这些都丝毫没影响到萨特的自我高大的形象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偏爱女性

萨特两岁时父亲去世,跟随母亲在外祖父家生活,母亲、外祖母身边都是些女性,萨特自称自己喜欢女性,可能与此有关,还有就是他小时候的玩伴也是女孩。

长大后,萨特也特别喜欢女性,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不同的是,萨特不光精神上喜欢,生理上也喜欢。成为一名作家后,萨特追求与多个女人恋爱。

萨特十八岁时第一次与女人上床,是一个以前认识的三十岁的少妇主动约他的炮。后来萨特同亨利四世中学看门人的女儿幽会,但心里却鄙视她们轻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萨特关系最密切的女人,当然就是波伏娃了,这两个人的关系被传为国际文坛佳话。他们终生相恋相伴,但没有结婚,而且各自拥有性自由,特别是萨特

1929年,波伏娃与萨特认识结交时,萨特当时就对波伏娃说,自己是“多伴侣化的”,他“不想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女人身上或一个恋爱事件上”。波伏娃同意。

萨特晚年在与波伏娃谈话中说,“我回顾自己的一生,对我来说女人给了我许多东西。没有女人我就不能达到我已达到的这种程度——而你是在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伏娃是一个传奇女性,她对萨特是极度崇拜以至于心甘情愿为萨特付出一切的。萨特的女性伴侣,除了至关重要的波伏娃以外,根据波伏娃写的《永别的仪式》中,还可以知道有以下几个:

1.萨特在柏林恋爱的有夫之妇月亮女人,“月亮女人”可能是萨特给起的外号,网上有人说叫玛丽亚。据波伏娃说,月亮女人不很漂亮,也不很聪明。萨特说他有一种奇特粗俗的谈话方式。

2.巴西的克里斯蒂娜。萨特说他看重克里斯蒂娜的性格力量,在他心里,克里斯蒂娜不是作为一个性对象的身体。

3.美国的M.——书中就是这样写这个美国女人的名字,反网上也没查到具体名字。萨特说,他被M.“可怕地折磨过”。从他与波伏娃对话中,隐约可知,是M.要来巴黎与萨特生活在一起,似乎想独占萨特,但是萨特肯定忍受不了,提出与M.分手。

4.奥尔加。萨特与奥尔加大概只保持过一段时间的关系,因为奥尔加还喜欢着佐洛,后来是奥尔加断然拒绝了萨特。

此外,还有L.、伊芙琳娜、万达、西尔薇、米歇尔、梅丽娜,还有养女阿莱特,据说也是萨特的情人。

直到晚年,萨特身边一直围着一群女性,有从前的,也有新结识的年轻的。萨特说自己喜欢这样被女人们围着。但他很遗憾自己视力很差,看不清女性的面容了。

萨特坦诚,自己有大男子主义,而且他说自己这种大男子主义表现为,把女人世界看成某种低级的东西。然而,很多女人却对这样的萨特痴迷。

董鼎山在《第三种读书》中评论萨特与波伏娃的关系,说萨特是一个好色的伪君子,而波伏娃像是给萨特拉皮条的,因为他读了海门的《萨特传》,里面详细描写了萨特在性方面的活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过俘虏

1929年,萨特服兵役,成为一名气象兵。服兵役结束后,萨特成为一名老师。二战爆发后,萨特应征入伍。法国的抵抗众所周知的,第二年萨特就被德国人俘虏了。

据萨特回忆,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一个地方伏击德军。但是德军来了,他们的长官抛弃了他们,逃到一个树林里,打出了白旗。而他们一觉醒来,发现被包围了。

他们气象兵没有抵抗的条件,而且也没打算抵抗,就投降了,成了俘虏,这天是1940年6月21日,而次日法国宣布投降。萨特他们被送到德国。

萨特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后被释放。回到法国巴黎,萨特想参加共产主义的抵抗运动,但是因他做过俘虏,共产党不信任他,他就自创一个抵抗运动。

萨特与波伏娃等人共同创建了“社会主义和自由”这个抵抗运动,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后来,说萨特是德国密探的共产党人又转而同萨特合作。

与共产党人的合作,主要是参加全国作家协会,搞文字工作,秘密出版刊物,比如《法国信使报》,写宣传抵抗的文章,直到法国活得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拒绝荣誉

现在的中国人知道萨特,绝大多数人是因为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了,但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萨特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拒绝,只知道萨特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种保留给西方作家和东方叛徒的荣誉”。

这句话不是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后来又接近毛主义分子,萨特确实有些叛逆于西方,同情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却完全是出于平等思想。

萨特厌恶荣誉,其实是认为给予荣誉的一方,没有资格。他认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没有资格给作家颁奖。此外,他还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把作家分出了等级,接受诺奖,就意味着自己属于某个等级。

萨特说,诺贝尔奖是年度奖,可是难道一个作家只是那一年比其他作家优秀,而第二年是另一个作家更优秀吗?一个作家只在那一年被承认是优秀的,这合理吗?萨特认为这是非常荒谬的。

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萨特还拒绝了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勋位,这是表彰他从俘虏营回到巴黎参加知识分子抵抗运动的。但萨特坚决拒绝了。萨特说,在他看来,荣誉勋位是给平庸之辈的酬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受荣誉

有点矛盾啊,上面说萨特拒绝荣誉,这里又说萨特接受荣誉。是的,但这是事实。萨特确实也曾接受过荣誉,这就是意大利共产党发给他的意大利奖。

萨特同法国共产党人关系不好,但是同意大利共产党人关系比较好。意大利共产党颁发意大利奖给萨特,表彰他在德军占领期间机智英勇的表现,并给予一笔奖金。

萨特承认,“这可能不符合我的理论”,即他的平等理论,但是他辩称,把这个奖看成是意大利人对占领期间知识分子抵抗运动的一种承认,说“它代表了法国知识分子的抵抗运动”,与等级制度、荣誉称号毫不相干。

此外,之前在1940年,萨特还接受过人民党的一项奖,得到一笔奖金。而据萨特说,他是以玩世不恭的心态接受这个奖与奖金的,说这是“很好笑的事情”。他承认,他没有做任何与人民党有关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中国

萨特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曾认真学习过马克思的著作,他的思想里有马克思主义的成分。他反对殖民主义,坚定地支持法国殖民地埃尔及利亚独立,签名声援埃尔及利亚人的示威活动。法国人游行支持政府的埃尔及利亚战争,有人高喊“杀死萨特”,有120人签名要求起诉萨特。后来因为法官病了,不了了之。

萨特一开始是赞赏苏联的社会主义,1954年访问苏联,但是苏联只给他看了想给他看的东西,有许多保留,萨特热情大减,但还是接受了“法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一职。而后来苏联入侵匈牙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更令萨特反感。实际上萨特曾说苏联不再是社会主义,在苏维埃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就不见了。但是后来萨特与苏联关系又有所缓和。

萨特支持社会主义新中国,1954年在柏林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时,萨特在发言中铿锵有力地说:“蒋介石必须消灭,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得到承认。这是必须做到的,因为这是符合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符合创造历史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的”。

1955年的9月至11月期间,萨特应邀访问了中国,波伏娃同行。他们访问了中国多个城市,包括北京、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见证了农村的扫盲、土改。萨特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周年的庆典,并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于是在阅读史上,萨特一度被誉为“中国80年代新一辈的精神初恋”。回国后,萨特在《法兰西观察家》周刊发表了《我们所见到的中国》,波伏娃写有《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萨特之死

波伏娃的《永别的仪式》中,详细回忆了萨特生命的最后十年,从1970年到1980年。从中可以感受到波伏娃对萨特的深深的感情。萨特最后的十年,就是波伏娃与希尔薇、万达及其萨特延后阿莱特照顾的。尤其是波伏娃体贴入微。

晚年的萨特,病得比较重,眼睛视力越来越差,最后不能写作,只能口述;腿的行走能力也严重下降,很短的路都要气喘吁吁,最后需要人扶着才能走;而糟糕的是,因为用药,他还常常出现小便失禁的情况,为了掩饰,说是猫尿他身上了。

医生让萨特戒烟戒酒。众所周知,萨特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叼着烟斗。为了眼睛,他把烟是戒掉了。但是酒很难戒掉,他背着波伏娃,把酒藏起来,一个人时也能喝得酩酊大醉。后来波伏娃想出办法,每次给他少喝一点,还在里面掺水。

1980年3月20日上午九点,波伏娃去喊萨特起床,发现萨特病重,送到医院抢救。萨特的病是尿毒症,这次再也治不好了,到4月15日,萨特在布鲁塞斯医院病逝。波伏娃要求同萨特单独待一会儿,在被单上睡下了。

葬礼上,大约有五万人前来为萨特送行。为了抵御狗仔队偷拍,人们自发地手拉手,在灵车后面与两边筑成一道人墙。一路上,人们群情激动,但也井然有序。波伏娃对自己说,这是萨特希望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