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十年雪域天路的852大队

征战十年雪域天路的852大队

袁廷掌

袁廷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说起驻扎在万里长江上游,金沙江以西,林芝色季拉山以东的千公里川藏公路线上,沿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劲旅——筑路英雄部队852大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惹不起的响当当,硬邦邦的爱恨情仇的昵称“土匪”大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霸气、傲气是行驶在川藏公路上的军地驾驶员有目共睹时常见识。

基建工程兵852大队,是1970年12月31日,由国家交通运输部第四公路工程局第一工程处,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852大队的。

852大队驻扎在川藏公路沿线的主要任务是:整治川藏公路病害,如雪崩、塌方、滑坡、泥石流侵害、改造桥梁、涵洞、保通、护通、通往雪域高原西藏边关大地的交通运输大动脉的畅通无阻。此工程于1971年4月开工,1980年3月竣工后,大队就移防首都北京了。

852大队官兵没有固定的营房,只有流动的帐篷军营,帐篷搭在那里,那里就是官兵们的家;任务在那里,那里就是他们生活工作的战场。

我与筑路英雄852大队战友结缘于行车川藏公路途中。几乎每次执行川藏线运输任务中,都要在沿途施工战友中,认识一些我的老家四川简阳县,1974年底入伍的老乡、同学等战友。如王长广、袁昌华、王善本、段荣华、杨荣光、史德榜等。

记得有一次,我们车队行驶在通麦至扎木的道路上时,我们车队被852大队某中队设置的路障堵住了,车队被路障切割成几小块。我们三辆车被堵后,战友们下车检查车辆,发现有一辆车后桥钢板弹簧断了一块,大家就开始抢时间换钢板等待通行。同时也就和几个施工战友攀谈聊天,才知道我们是一个县,甚至一个区、公社的老乡,在异地他乡,老乡见老乡真是激动得两眼泪汪汪啊!

我们问起他们修筑、改造、整治公路的情况。他们说:为了保证道路施工安全,大队规定:每个施工路段,每天上午8点至12点钟封路禁止车辆通行。12点到下午2点钟撤除路障准许通行;2点到6点钟又封路禁止通行,6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钟准于通行。他们设置路障很简单,用推土机就地取材,推上一些石头泥土垒起来就是路障,下班前推走石头泥土就恢复道路通畅了。但如遇小车队、熟人或特殊车辆情况,他们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自主决定放行车辆通行,并嘱咐在施工道路中行车,一定要慢行,注意避让工程机械,做到安全通行。

所以行驶在川藏公路上的军地车辆驾驶员,对筑路852大队官兵,都有一种既爱又恨的敬畏感,一般都不会招惹他们以和为贵,以免给自己行车通行招来是非麻烦,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光脚板还怕你穿鞋的,我是川藏线的护路神,你驾驶员是川藏线的匆匆过客,走留通行的大权都掌握在我852大队官兵的手中,如有冒犯,就借故收拾你,不放行车辆通行,让你老老实实乖乖等候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战斗在海拔高、寒冷袭人气候环境恶劣,道路艰险的筑路852大队官兵,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是艰难高危的。除了平时按部就班工作外,无论是休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一天24小时昼夜待命,随时随地准备着,参加道路抢险救灾,抢通保通工作。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很难见到他们穿着干净整洁的军衣。

那里有险情,那里就有他们忙碌奋战的绿色背影。如通麦天险(死亡魂场),14公里多的亚州第二大泥石流滑坡体,每年雨季几乎都要多次发生险情。为了抢通便道,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帕隆藏布江畔,劈山填石开道,甚至有战友负伤牺牲在江中,也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地冲上去操作机械奋战,力争早日打通交通大动脉的肠梗阻。

曾记得有一年夏季,帕隆藏布江上游,然乌湖周围大山冰雪螎化加暴雨袭击,中坝兵站至然乌兵站途中,有近10公里的临江道路被洪水卷着泥石流巨浪冲毁了。中坝和然乌兵站堵了无数的军地车辆寸步难行。

为了保障川路公路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据852大队某中队战友讲:当时国务院命令852大队精心组织精干力量,限期10天时间内打通便道,保障通行。

大队首长深入工地,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制定抢险方案,严密组织,精心安排,调集附近几个中队官兵,在机械和人力的密切配合下,歇人不歇机械,克服千难万险拼博奋战,仅用了七天时间,硬是在临江悬崖峭壁之间,开劈出了一条便道,提前三天时间打通了交通大动脉的顺利通车。

又如那年西藏芒康县海通沟,发生川藏公路泥石流大滑坡灾害。十多公里道路几乎全部被洪水泥石流冲毁,断道半个多月。也是852大队组织部队奋力抢险,抢修重新开劈道路。

当一个多月后,我们车队从后藏日喀则,行驶到海通沟施工现场堵车路段待通行时,就听到有施工战友在喊我的名字,我寻声眺望,是我的小学初中同学王长广、袁昌华在喊我。老乡同学多年后相见,心情激动得泪花飞洒啊。

中午12点施工战友下班了,恢复通车了,王袁两位同乡战友,跳上解放牌汽车左右脚踏板上,用手扳着车门,顺路搭车慢慢向他们的住地驶去。

1979年冬季,我们车队拉日喀则军分区、林芝军分区军转干行李(毛箱)回内地成都川办时,一天晚上,我们车队经过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战胜了冰雪二郎山,来到山脚下的新沟(烂池子)兵站准备住宿,发现兵站车辆,人满为患。在等待后面车辆到来时,在兵站一角又遇见了852大队某中队的袁、王等老乡战友。

他们兴奋地诉说:为了支援首都北京,改革开放主战场的经济建设,上级命令:驻雪域高原川藏公路的852大队,移防北京参与施工建设。我说:真有缘啊,今天我们又见面了。以后你们就是首都北京人了多荣耀啊,而我却还是雪域高原西藏腹地吃苦受累的汽车兵啊!

由于兵站人多车多无法提供住宿,等车队到齐晚餐以后,车队又冒着芒芒夜色,沿着青衣江畔驰骋,向雅安兵站驶去!

回顾基建工程兵852大队,在服务整治、抢通、保畅川藏公路十年激情燃烧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路精神、“三不倒”川藏线精神和“五个特别”的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用他们的辛勤汗水、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为西藏的革命建设事业,保卫建设边关的后勤保障物资运输大动脉的畅通,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

再见了,852大队的战友们!感谢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无私奉献、铸就了通往祖国边锤军民交通运输大动脉——天上西藏川藏公路畅通无阻的辉煌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 作者简介: 

袁廷掌:1972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当兵,任二连、教练队教练。1981年汽车独立二营撤编,又调汽车16团教导营三连任教练。1983年底转业回地方后,在公安局开警车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作者:袁廷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袁廷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