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战国时候,鲁国一个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喜爱学问,一个喜欢兵法。喜爱学问的用他的学术到齐国求职,齐王非常欣赏他的学问并让他了当儿子们的老师;喜欢兵法的去了楚国求职,楚王对他的兵法战术赞不绝口,并让他当了军官。凭着两个儿子的出色表现,施家在当时声名显赫。

施家有一个姓孟的邻居,同样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爱好和工作都和施家的相同,然而生活并不如意。为此他们前往施家求教办法,施家将儿子求职的实际情况告诉了孟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孟家喜欢学术的儿子到秦国求职,在秦王面前展示了他精湛的学问。秦王却说道:“现在各诸侯国都在搞军备,我们应该重视兵法问题。而你却想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不是让我灭亡吗?”然后将他阉割了逐出秦国

另一个喜欢兵法的儿子前往卫国求职,同样在国王面前施展了自己高超的兵法技艺。卫国国王却说道:“我的国家非常弱小,只能在大国的狭缝中求生。我讨好大国,友好相待小国,这才让我有了生存之机。如果一味搞军力对抗,灭亡的命运就会降临到我的头上。而现在我不会让你完好无损地走出这里,然后投奔大国,那无异于放虎归山。”说完就把他的膝盖骨切去后遣返鲁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家儿子回家之后哭天喊地,并责怪施家骗了他们。可是这能怪施家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效果可能不同。如果孟家喜欢学问的儿子去卫国求职,喜欢武术的去秦国求职,我想结局应该是皆大欢喜的。然而他们没有研判好形势就贸然前往,自然就没有好下场了。

声明:文字内容为本人原创,版权著作权均为本人所有,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图片由网络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更正,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