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破仑这个人物,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形象很好,这大概与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有关。

这个著名的话,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但是后来令人大眼镜的是,在所有的关于拿破仑的外国文献中,都找不到拿破仑这句话的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法国学者所著的《停滞的帝国》在国内出版,在书中,作者提到了拿破仑被关在圣赫勒拿岛的时候,曾经与当时出使中国的英国使者阿美士德见过面。

拿破仑是被英国人关在这个大西洋中的小岛上的,心里对英国人可以说是恨之入骨,看到英国人耀武扬威到中国去见大清朝的皇帝,他的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

想当初,拿破仑也是希望派遣使者前往中国联系大清朝的皇帝的,但现在,他失势了,失去了这样的机会,而这个他朝思暮想的机会却被英国人享受去了,他的心里除了羡慕嫉妒之外,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刻骨仇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阿美士德从中国回来,也是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里,对中国也是怨气满腹的,他对拿破仑谈及中国之行,大意是说,对付中国,只有动用武力。

拿破仑心里肯定不好受了,他自己就是被英国人用武力推翻的,听到英国显摆他们的武力长项,他心里的酸味肯定是蒸蒸日上的。

于是,他趁此教训了一番信奉武力的英国人,说,你们这样对付中国人是没有用的,中国人将来可能用你们的那一套来对付你们。

在《停滞的帝国》这本书里,法国的这位学者提到了拿破仑可能说了一句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首次在国外的书籍中,明确点明拿破仑“醒狮论”的出处。但《停滞的帝国》一书在这里也不敢十分确定,只能含糊其辞,提到这句话的时候,前面加了一个前缀:仅仅“可能是”。

此后,在2004年2月2日的《环球时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叫《拿破仑的“中国醒狮论”怎么来的》,把《停滞的帝国》一书中尚不敢确认的“醒狮论”起源,安置到拿破仑对阿士美德的这一次相遇中了。

此种说法,后来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批驳,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拿破仑真的说过这样的话。

但不管怎么说,拿破仑因为对于中国作出了如此精准的预测,顿时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好感度实现大幅上升。

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的学术受到苏联的很大影响,拿破仑的形象地位并不高,我们都知道,在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拿破仑是一个丑化的对象,后来苏联拍成的电影巨制里,拿破仑也是一个小丑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相形之下,在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拿破仑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在俄罗斯文化语境里,拿破仑就是一个失败者的符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中国翻译过苏联作者的一部历史著作,名字叫《中国的拿破仑:蒋介石的命运》,乍一看这题目,未免把蒋介石捧的太高了,但实际上,标题里出现的“拿破仑”一词,对应的是逆历史潮流的失败者的意蕴。

拿破仑被困在大西洋上小岛上,他的心里肯定是想逃离这个小岛的,但是这一次没有上一次囚禁在厄尔巴岛那么幸运了,那一次,距法国很近,他逃走之后,只用了五天就可以在法国登陆,而现在这座大西洋上的小岛,离最近的非洲大陆也相隔一千九百多公里,乘坐当时最快的帆船,从英国到这个小岛至少需要两个半月,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基本逃走无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如果我们合理地想象一下,谁能帮助拿破仑逃出这个小岛,重归欧洲大陆,建功立业?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金庸面对拿破仑的焦灼的期待,他会如何做?

我想,中国的大侠肯定能够派上用场,一定会帮助看到中国人的未来精神面貌与真相的拿破仑逃出孤岛,获得自由。

所以,个人觉得,拿破仑是一个值得纳入中国武侠小说的人物。

笔者曾经被拿破仑身上的神奇的光束所吸引,在一部武侠小说中设想中国的侠客豪士帮助拿破仑如何越狱逃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小说名叫《玉鲸丹鹤雪莲谱》。其中“玉鲸”,代表着中国的东部的茫茫海域,当时英国使者曾经通过中国的东部沿海,一路北上,去见中国的皇帝,意图窥测中国的金瓯空隙,寻找插手的机会,当时的嘉庆帝对英国人没有好感,见英国人坚决不肯按照中国的礼仪前来靓见,便把英国人赶出了国门。

“丹鹤”代表着中国的北部地区,因为丹顶鹤是从中国的北部飞来的,而当时那一片地区正受到俄罗斯的觊觎。

“雪莲”呢,则意味着中国的西部边陲,同样在那里,中国正受到由南而上的英国与由北而下的俄罗斯的双重夹击。

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正是远比鸦片战争更能反映出中国巨变前夜的一个时间段,也就是阿美士德使团来到中国的181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设想,当时的中国人在黄海中发现阿美士德正在东部海域进行间谍活动,由此与英国人展开了民间较量,后又来到东部地区,感受到俄国人正蠢蠢欲动,企图从北部蚕食中国,再将视线拉到西部边陲,这样通过这几点的切入,基本把1816年那个时间段里中国面临的列强垂涎地段,都给涉及到了。

后来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一直越过葱岭,南下印度洋,再次在那里撞到回国的阿美士德号,然后随船一直来到了圣赫勒拿岛,于是小说里的主人公终于与拿破仑见面了。

其实,当时圣赫勒拿岛上,的确有很多中国人。

因为圣赫勒拿岛离英国很远,岛上严重缺乏人力,特别是这里驻守着看守拿破仑的军队,后勤保障需要很多服务人员吧,任劳任怨的中国人是很合适的人力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岛上的中国人都是从广州来的,因为清朝政府不准中国人私自出国,所以这些中国人都是偷渡而去的。岛上最多有华人600多人,目前该岛上的华裔仍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拿破仑在这里对中国人的感觉并不好,因为显然,除非那些中国人如同现在电视里那些通过“穿越手段”回到过去看到的大清臣民,真实情况下的当时中国人给外国人留下的印象,都是狡黠、小偷小摸、爱贪小便宜那一种类型。

有记载表明,岛上的中国人与拿破仑有过接触,有一次,拿破仑所住的地方围墙倒了,便叫中国人来修理,对进入屋内维修的中国劳工,拿破仑还是挺大方的,每个人都给了一瓶酒,而对外面修缮的中国人就有一点铁公鸡状了,一毛不拔,使得这部分中国劳工很是生气,开始磨洋工,拿破仑见此大怒,一气之下,把那些不肯干活的中国工人给赶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破仑临死之前,对中国人倒颇见出同情,说不应该忘记他们,还吩咐给那些服务他的中国工人10至20个金币的酬谢。可见,他对中国人的勤劳精神还是颇为感激的。

其实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与中国人接触,蕴藏了丰富的矿藏,而的确在西方人那里引起了重视,并且用他们的想象,把这份矿藏开掘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法国华裔作家勒内·韩创作了一部历史小说《乾隆遗子与拿破仑》,中译本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小说虚构了乾隆的儿子受嘉庆帝所派,前往英国,路上被英国水手赶下了船,上了岛,与拿破仑惺惺相惜,成为挚友,直到拿破仑去世,他才重新回到中国。

另一位法国人所著的小说《拿破仑的中国间谍》则更有意思,他描写嘉庆帝老师的儿子,来到岛上,搜集英国情报,而拿破仑对英国也是非常痛恨,所以与中国人一拍即合,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相互掩护,互通有无,拿破仑还向中国人密授绝招,如何对付英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可以看出,围绕拿破仑的中国式想象还是非常丰富的,法国人对他们自己的英雄拉扯上了许多有着中国的元素,那么,中国人用我们中国最擅长的武侠小说的笔法,把拿破仑的英雄气概吸纳进我们的传奇之中也是顺理成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