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停车如果收费,你愿意吗?近日,中部某地部分乡村试点探索物业管理新模式,实施智能停车收费引发的争议受到不少关注。从新闻报道情况来看,争议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在使用者看来,引进的物业公司只见收费,不见管理——村里只划出禁停区、没划停车位,不仅村内仍有车辆随意停放,还有一些车辆停在村外公共道路上。二是有村民反映,关于停车的村民公约并未征询过村民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村停车收费,不只是个人愿不愿意,也反映出近些年乡村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村里有车的人少,往往就春节返乡期间会出现停车问题,现在不仅村里有车的人多了,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开车进村游玩,不少在城市工作的人选择租住在城郊乡村,他们也有停车需求。由此种种,村里开车的人多了,停车的人也就多了,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停车难、乱停车现象,客观上影响了乡村居民的出行方便和安全。前述村庄想通过收取停车费的方式调配资源、优化停车管理,初衷并无不妥。但此次“物业进村”之所以引发群众不满,还是在于对乡村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细致的考量。

一方面,优化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相较于城市社区,解决好乡村停车问题存在独特的现实条件和多元利益诉求,要想把服务做细做实,就得把功课前置。比如,很多乡村不只一个出入口,怎样合理设置收费闸机,高效率做好收费车辆出入管理?还有,村路和外部公共道路条件不同,有些乡村的外部公共道路还是省道、县道的一部分,怎样统筹管理、避免停车乱象外溢?这看似细枝末节,却直接关乎物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关乎停车收费能否达到预期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在村内规划建设停车位涉及全体村民权益,是否要引进物业、收费标准和用途怎样确定,村两委应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后再做出决定,这也更有利于调动村民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言之,“物业进村”并非不可行,关键是要根据乡村运行的内在逻辑与不同的村情村貌因地制宜推行。譬如,在收费的同时加强停车引导服务,科学合理划定村内停车位,适当在村外增设一些免费公共停车区域等等。要通过精准匹配需求,做到分流有序管理,找到服务管理最佳平衡点,切实保障多方利益。

伴随着广大乡村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预见,不只是停车收费,还会出现越来越多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与现代管理模式的交流碰撞。此次“物业进村”水土不服的案例告诉我们,乡村的事要紧紧围绕着乡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办,要紧紧围绕着村里人的需求来办。只有回归“以人为本”的初衷,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前期调研工作和后期服务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争议,让好事真正办好。

作者:杜娟

监制:李竟涵 梁冰清 编辑:杜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