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清朝末年,女性地位普遍低下,底层人民更甚,可谓受尽各种繁文缛节束缚。

然而,在同治年间的浙江却出了这样一名女子。她因第一任丈夫去世而选择带发出家,后来又在23岁那年还俗,嫁给一个45岁的富商。虽然她的名气并不高,但她和富商生下的儿子,却在多年后成为举世皆知的大总统。

这名女子究竟何许人也,她的儿子又是什么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道中落 挑起重担

这名女子名叫王采玉,原名为王彩玉。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于浙江某村。论身世来说,她本该是同龄人里最幸运的那个,父亲王有则是村里的大地主,好歹也算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

但遗憾的是,王守则本人是个好吃懒做的纨绔子弟,从不主动搞生产,脑子里成天琢磨的也净是些吃喝玩乐。好好的一个地主家庭,被王有则这么一挥霍,祖上攒的家底基本都见底了。但实际上除了不思进取的父亲王有则,这个家里的两个儿子,同样也是不省心的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有则的膝下一共有三个孩子,王采玉是家里老大,后面还有弟弟王贤巨王贤裕。先说大一点的弟弟王贤巨,此人算是完美继承了父亲怠惰成性的“优点”,三天两头的往赌场跑。再说小弟弟王贤裕,虽然没什么恶习,可本人也是个天生精神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一个不上进的父亲,一个赌瘾难戒的弟弟和另一个先天精神有病的弟弟,这个破败的家唯一正常的人,也就只剩下王采玉了。看着日渐穷得揭不开锅的家和即将清空的积蓄,年幼的王采玉咬咬牙,毅然扛起了挣钱养家的重担——她要挽救这个濒临崩盘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年纪小,王采玉做不了繁重的体力活,只能四处做些零散小工。不幸中的万幸是,王采玉自小便练得一双精湛的巧手,针线活做得灵巧又好看。于是,她经常会缝制一些布料,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刺绣拿到街上卖,靠挣来的钱养活全家老小。

虽然日子艰难,但性格坚强的王采玉从不抱怨,而是尽心尽力的维持着这个破碎的家。时光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一眨眼,她也慢慢从过去那个瘦小的黄毛丫头成长为身材高挑的妙龄少女。眼看着王采玉已经长大成人,父亲王有则也开始为女儿张罗起了她的人生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在王采玉19岁那一年,父亲王有则将她许配给曹家田的一户竺姓人家。竺家这个儿子虽然身体有些毛病,性格也不算太好,但大体上还算说得过去。就这样,王采玉嫁给了竺某,并在第二年为他生下儿子。

儿子出生前,王采玉和丈夫竺某之间可谓是“水火不相容”,基本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多亏了这个孩子的到来,王采玉和竺某的关系才有所缓和,从此夫妻俩都将精力放在了抚养儿子上。竺某努力做工挣钱,王采玉在家相夫教子,日子虽不富裕,但也算自给自足。

不幸纷至 带发出家

可似乎是老天有意捉弄,王采玉和竺某还没从“喜得贵子”的欢喜中缓过神来,一道晴天霹雳就砸在了他们身上。夫妻俩的儿子在出生后不久便突发急病,最终不幸夭折。王采玉强忍悲痛将儿子埋葬,送走了这个稚嫩的小生命。

然而,麻绳偏挑细处断,厄运总缠苦命人。王采玉刚经历完丧子之痛,老天爷便又在她的心上“插了一刀”。王采玉儿子夭折的第二年秋天,曹家田忽然爆发了罕见的大规模霍乱,很多人因此丢掉了性命。而很不幸,王采玉的丈夫竺某,也成了这其中“中招”的一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代,霍乱本就是很难治愈的绝症,再加上得病的人大部分是穷苦的老百姓,对其便更是束手无策。最终,因为没钱医治,竺某的病情急转直下,很快就离开了人世。短短两年的功夫,王采玉便失去了儿子和丈夫,无家可归的她,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孤立无援之际,王采玉想到了回娘家。自从嫁入竺家后,她鲜少再回老家探望过父亲和两个弟弟,虽然他们都不成器,却也是自己眼下唯一的依靠了。怀着最后一丝期望,王采玉带着行囊回到家,怎料迎接她的又是一盆猝然的“冷水”——父亲王有则病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两个瘦成竹竿的弟弟和面容憔悴的母亲,王采玉的心就像一潭死水般,只剩下无尽的绝望和迷茫。走到如今这一步,再坚强如铁的她也无法继续承受。丈夫和儿子死了,乡邻们讥讽王采玉是“克夫克子”,眼下父亲也走了,她岂不是真成了名副其实的“扫把星”?

帮父亲办完后事后,王采玉独自又回到了家。一路上,村里的人们见了她都指指点点,阴阳怪气的挖苦她是招祸的灾星。听着那刺耳的流言蜚语,王采玉双目无神的眼又流出两行清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也不希望发生这些,可她一介弱女子,又哪能抵得过千万张讥讽自己的嘴呢?对于身处封建社会的底层女性而言,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王采玉坐在椅子上,忽然有些恍惚的冒出了一个荒唐的想法——会不会是她的存在,让所有人都被卷进了不幸?如果是,她应该怎么做,才能终结这一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王采玉想到了出家。老家附近有座金竹庵,自己若是去了那里当尼姑,也算是能斩断这纷纷扰扰的尘缘纠葛。可当她提出这个要求时,母亲却十分抗拒的否决了,说什么也不肯放女儿去寺庙。

但任凭母亲如何阻挠,此刻的王采玉去意已决,不会再改变想法。这长久以来承受的所有压力,已经快要压垮她的精神,王采玉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见实在无法劝女儿回心转意,母亲也只得放手。但她要求王采玉必须带发修行,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王采玉同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形象,非本人

于是,王采玉告别了母亲和弟弟们,踏上了前往金竹庵的路途。据传她在去寺庙的路上曾邂逅一名江湖术士,对方看过王采玉的面相后直言是“富贵之相”,必定能生下贵子。但那时王采玉一心只想皈依佛门,因而并未将术士的话放在心上。

经历一番跋涉后,王采玉来到了金竹庵,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带发尼姑这处供奉着青灯古佛的僻静之地,或许于她来讲就是后半生的归宿。一日复一日的念经诵咒间,王采玉也逐渐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可就在这时,一个“不速之客”忽然找上了她。

又经坎坷 终得圆满

多年后的王采玉恐怕想不到,那日江湖术士的随口一言,日后竟会真的成为现实。有一天,王采玉的堂兄弟王贤东忽然到访,这让许久没和家人见面的王采玉十分惊喜。亲人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简单的寒暄过后,王贤东端正神色,向王采玉说出了自己此行的来意。

王贤东一直是在富商蒋肇聪的店铺里帮工的,因为是多年的老伙计,所以蒋肇聪对他十分信任,无论什么大事小事都愿意交给他打理。尽管是雇主和佣人的关系,但王贤东和蒋肇聪关系却十分要好,几乎无话不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近段时间的王贤东忽然发现,他的朋友蒋肇聪精神很差。自从蒋肇聪的发妻孙氏不幸病逝后,他便整个人颓靡不振的,生意也没心思去操办。心思细腻的王贤东知道,必须要尽快给蒋肇聪找个人作伴,才能让他早日走出阴影。可这样的人,要到哪里去找呢?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王贤东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自己那同样刚丧夫不久的堂妹王采玉。这一年的王采玉刚二十出头,和蒋肇聪可谓同病相怜。要是撮合他俩在一起,事情不就解决了吗?就这样,在王贤东的牵线搭桥下,蒋肇聪和王采玉相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6年6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23岁的王采玉重归世俗,和45岁的蒋肇聪结为夫妻。婚后,王采玉陆续为蒋肇聪生下两儿两女。其中,长女蒋瑞莲和次子蒋瑞青夭折早逝,只有次女蒋瑞菊和长子蒋瑞元平安长大。

婚后最初的八九年,王采玉和蒋肇聪相敬如宾。虽然中间又经历了丧子之痛,但家庭生活总体还算美满和谐。可好景不长,在王采玉嫁到蒋家的第十个年头,年过八旬的公公忽然病逝。更祸不单行的是,溪口后来爆发了瘟疫,蒋肇聪不幸感染,很快也撒手人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夕之间,操持店铺、养育儿女的重担全都落在了王采玉的肩上,但这并没有打倒她。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王采玉始终没阻挠自己的儿女读书学习,而是省吃俭用的共供给他们上了私塾。这其中尤其要重点提到的,便是王采玉的儿子蒋瑞元。

蒋瑞元其实就是后来的蒋介石,1895年,母亲王采玉将他送到私塾读书,后续又独自远赴日本留学。1910年学成归国后,蒋介石受到“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的提拔,为黄埔军校的建设贡献心力,还参与了打击军阀的革命事业,最终一举飞升,成为中华民国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期的蒋介石履历还算清白,北伐战争中,他带领军队两度攻占山东和河北,又拿下了北平和天津。1928年10月10日,连任五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蒋介石,又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但是,后续的他却违背了初心,走上了反革命的歧途。最终败于共产党,溃逃台湾。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王采玉的名字微乎其微,算不上什么名人。然而,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的她,却用坚持勇敢的品格撑起了家,还培养出了蒋介石这样一位大人物。客观来讲,蒋介石虽然不是合格的领袖,但作为母亲的王采玉,她的人生态度仍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确实如此,两度遭遇丧子之痛,又曾深陷“克夫”的流言泥潭,王采玉的一生几乎被各种交织的苦难所填满。封建年代,女性没有任何话语权,即使有理也无处可诉。倘若同样的苦难发生在常人身上,恐怕早已选择放弃了。

然而,出身于落魄地主家的王采玉从未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靠着毅力坚持下来,最终在逆境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此锲而不舍的品格,怎能不令人心生敬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