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受鬻法是西汉养老制度中的重要一项。上古贤君多有开仓赈济灾民的善举,比如周文王建灵台泽及枯骨,周武王分鹿台之财赈济百姓。孟子也在著作中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基层百姓之中,老人与幼儿的温饱是一个国家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每个朝代都会针对此类弱势群体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受鬻法就是西汉初年制定的惠民养老政策之意。
受鬻法的发展与定型
“受鬻”根据颜师古的注解是以“粟米为糜粥”,也就是说政府直接向特定人群发放已经做好的食物来周济百姓。“受鬻法”一词正式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的诏书之中:
“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
文中的大意就是国家原本在年满九十岁的人群之中实行受鬻法,但是家属的子孙负担依然很重。为了表彰孝道,国家免除九十岁以上百姓子孙的赋役,使其可以尽全力供养老人。从中可知,在汉武帝之前,西汉就已经有成型的法律向年长者施粥赈济。
孝老爱亲是西汉的法律要求
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当中曾经有过记录,关于赈济的法律是:
“大夫以上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袅九十二,上造九十三, 公士九十四, 公卒、 士五(伍)九十五以上者, 禀米月一石”。
《二年律令与奏谳书》被认为是西汉初年的法律,受秦代法律的影响很大。法律条文当中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公卒、 士五都是西汉二十等爵当中的爵位名称。西汉时期的二十等爵分别是“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这当中公士的爵位最低,彻侯的爵位最高。公卒、 士五(伍)指的就是没有爵位的普通人。从中可知这种受鬻法的实施是根据爵位高低来划分年龄数字的,从九十岁到九十五岁不一而足。
《二年律令与奏谳书》详细记录了西汉养老法令
受鬻法最初是发放米粥,但是到了汉文帝年间,有官员以陈米来制作糜粥。文帝为此特意办法了诏命:
“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这说明,在早期受鬻法实行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文帝继位后,增加了受鬻法的内容,在原有的糜粥基础上。年满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这不仅增加了实际物品的数量,也扩大了受鬻法所能惠及的人群数量。每月一石米,肉二十斤,酒五斗就基本上可以保证老人的生存必须。布帛棉絮更可以直接为老人添置衣裳,这也就符合了老人衣帛食肉的盛世景象。
受鬻法与西汉政治
西汉王朝实行受鬻法,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百姓切实地生存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要树立仁政爱民的社会形象。不过,笔者认为,受鬻法的问世与发展实际上也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
孝行传千年
西汉初期,由于国家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乱分裂,国家各项机能都非常的脆弱。基层管理有时更是无从下手。在当时的家族形态之下,一个村落往往就是一个大家族,家族当中的长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国家想要尽快掌握地方势力,稳定大局就必须重视地方的长者。在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开始聚敛地方长者的人心,让他们出任三老等职务负责教化。比如
“汉王元年,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
这样就将老年人完全纳入到了统治序列当中,为国家宣扬教化安定人心,从而达到平复地方的效果。
西汉代表老者身份的鸠杖
此外,由于特殊的历史阶段。汉代还存在许多年高德劭的长者,西汉需要借助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帮助自己管理国家。比如商山四皓为汉惠帝的登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有秦代大儒伏生在秦朝焚书坑儒之际保留下了《尚书》,汉文帝继位后。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还有汉武帝时期的辕固生年近九十仍然被征召入朝为官。凡此种种都印证了西汉受鬻法内在的政治意图。也就是大力征召前代年长的大德遗贤,使他们能够完善衣食,更好的为国家效力。正如同春秋战国时期千金市骨的典故,由点及面的推动人才的聚集。汉武帝宣布完善受鬻法后,很快国家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鲁申公就是当时大贤者,擅长《穀梁春秋》及《诗》,征召他入朝很快就可以完成明堂的建设。如此顺利,很可能就是受鬻法赢得的民心。武帝时期,贤士枚乘年老。汉武帝以安车蒲轮征召枚乘作为太子师。如此可见,尊老重老已经成为西汉王朝日常行政的固有习惯,不仅给予受鬻法中衣食的保证,也加以精神上的尊崇。
综上可知,西汉时期为老年长者提供相应的实物赈济以保障其生活质量。由最初的粟米为糜粥,到后来的酒肉布帛,再到后来的子孙免役,无一不体现着国家对于老年人的重视。在传统社会中,老年人因为其具备的经验和威信受到广大民众的尊敬,国家为了更好地治国理政,将老人生活状况作为衡量社会福利和发展程度的标志。不仅仅是受鬻法,朝廷更是多次赏赐老者布帛、酒肉和代表身份可以免除刑责的鸠杖。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行为加强地方管控,让帝国内部的每一条末梢神经都能够为国家的前进发展服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