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阿来在讲座中。吴昊江摄

5月17日,由资阳市人民政府、四川日报社主办,中共安岳县委、安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阿来讲安岳线下讲座资阳市安岳实验中学举,阿来在讲座中生动阐释了安岳石刻背后千年的文化艺术魅力。

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走上主席台,一场跨越千年的石刻文化之旅讲述由此拉开帷幕。讲座以“尘埃落定·唯石能言——从安岳石刻看文化传承”为主题,吸引了众多师生代表及石刻文化爱好者来到现场。

阿来以安岳石刻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史料文献,从文化史、思想史、工艺史等多个历史维度深刻阐释了安岳石刻产生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文化传承发展脉络、千年文化魅力。阿来表示,要用历史和哲学的眼光看待安岳石刻,要有对文明历史的哲思、对文化发展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见,其观点为推进石刻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启示。

讲座结束后,众多学子和书迷携带阿来著作有秩序地排起长队。阿来逐一为学子和书迷签名,希望以此激励他们常怀好学之心、常存高远之志。

“一场精彩的精神文化盛宴,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安岳石刻的文化艺术魅力,不知不觉间便沉浸其中。”安岳实验中学高一14班学生刘家瑞说。学术报告厅里,不少师生仍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阿来老师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此次讲座他深入讲解了石窟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传播线路,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石窟艺术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安岳石窟,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安岳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杨秀伟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岳与石刻结下了千年不解之缘。早在东汉时期,安岳境内便出现了以崖墓壁刻为代表的石刻艺术形式。隋唐以来,安岳石刻出现了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以石窟寺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安岳石窟”艺术。

安岳石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高峰,境内现存10余万尊造像,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10处。安岳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同时融合道教、儒家、神仙异兽、历史故事、世俗生活、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等内容,具有“古、多、精、美”的特点,是中华文化自信、开放、包融与创造的象征。

活动前,阿来一行前往安岳县茗山寺、华严洞、毗卢洞实地调研文物保护利用情况,对安岳石刻的保护利用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闫凯、潘政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来调研安岳文物保护利用情况。吴昊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