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现代人,日常最大的感受,可能非无穷的漠然与焦虑莫属。生活、工作、生儿育女,种种难题,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身心灵都陷入了挣扎的泥沼。

为了缓解这些“现代病”,很多人开始求助于心理咨询、灵修或是各种学习班、培训班。

然而,事与愿违,这些解药带来的,往往是更多的无助、漠然与焦虑。其实,正如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所言,现代人最急需的,是一种将自己的困扰与更大的社会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心智品质”——即“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让人们从重复、琐碎的日常惯例中脱离出来,试着从人与社会、人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视角审视周遭。

总结下来,社会学的想象力,至少可以提供三种全新视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更是缓解现代性危机的良药。

一、个人问题需要社会视角

在工作生活中,人人常面临疾病、失业、离婚等各类问题。人们常以为这些都只是个人问题,于是心理咨询、个人培训甚至灵修,成为了热门。

而事实上,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个体所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是社会共同体的问题。

例如社会学家涂尔干发现,个体的自杀问题,其实并不一定和心理、精神状态有关,而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群体道德失去标准即“道德失范”所致;还比如,打工人突然失业,也并非是纯粹的个人能力或公司经营问题,而常与宏观经济下行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也并不一定都是情感不和所致,而是社会大分工、原子化,夫妻双方诸多需求可以从市场满足的必然结果。

所以说,社会学的第一个想象力,可以教会我们“从个人视角转向群体视角,从微观困境转向宏观环境”,意识到问题真正所在。

二、现实问题需要历史眼光

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还经常面临催婚催育、高房价、教育资源稀缺等焦灼的现实问题。

很多人,常常就现实谈现实。从眼下寻求改善方法。如大火的相亲节目、期望政府管控房价、国家扩招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区房房价

事实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现实不是历史的重复,就是历史的延续。很多现实问题,其实都是历史问题。

例如,催婚催育源自古代中国“养儿防老”“无后为大”的伦理观。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还远未完成,“婚姻是男女自己事情”的现代伦理观自然难以被所有人接受。

还比如,让人仰止的高房价背后,是所有权法律制度未完成所致。无论从观念层面还是制度层面,土地属个人,要保护私有产权,这种现代土地法治观念依然还在转型中;而稀缺的教育资源,也同样源于中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国家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教育中;

所以说,社会学的第二个想象力,就是告诉我们“从现实视角转换到历史视角”,跳出纷乱的现实,从历史变迁中,寻求长远原因。

三、冲突问题需要结构思维

在社会快速发展中,人群中常常产生官民对立、贫富激化、医患纠纷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很尖锐、无法调和,于是很多人认为,只有通过争论、讨伐才能解决。

而事实上,社会一旦变大,出现分层、分化是必然的,很多冲突其实是社会结构的问题。例如,层层分级的管理制度,官民之间、企业层级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沟通管理问题,是一种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比如,人的资源、禀赋、能力不同,分化出贫富不同的阶级群体,也是必然。

再比如,城市空心化、社会老龄化等常见社会问题,也是社会人口、结构发展不均衡的常态问题;所以说,社会学的第三视角,就是引领人们“从冲突视角转换到结构视角”,意识到社会冲突的必然。从而更宽容,与他人更好沟通、合作。

可以说,社会学想象力不仅是一种洞察世事的必备思维工具,更是扩大视野、完善自我的心智品质。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必然会因狭隘、盲目而错过种种机遇,甚至因为偏激而走入绝境。

在快节奏、机械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学的想象力不仅稀缺,而且极难掌握。更遗憾的是,获得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社会学著作,大多都充斥着拗口的专业术语,阅读门槛极高。因此一套经过精心挑选,全面、系统的社会学权威套书,对于想拥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就尤为重要且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