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情况发布——

工资水平和结构有哪些新变化(锐财经)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21日 第 03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把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在全县建设“5+2就业之家”105个,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岗位供给与群众就业需求有效匹配。图为日前在吉安市峡江县“5+2就业之家”,市民咨询就业信息。
  饶黎黎摄(人民视觉)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0698元,比2022年增长5.8%,增速低于上年0.9个百分点;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8340元,比上年增长4.8%,增速高于上年1.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上述两类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实际分别增长5.5%和4.5%,分别高于上年0.9和2.8个百分点。

多数行业平均工资增长

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8096元,比上年增加560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介绍,在所有行业门类中,无论是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多数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继续增长。

金融业和采矿业工资水平保持较快增长。采矿业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中的平均工资增速分别为11.1%和10.4%,增速较高主要受2023年矿业市场持续向好、主要矿产品供给稳中有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等因素影响,传统资源型行业正在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动平均工资较快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中的平均工资水平仍然最高,分别为231810元、129215元,增速分别为5.2%和4.3%,均比上年有所放缓。

接触性服务业工资水平增速明显回升。如住宿和餐饮业,城镇非私营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分别增长7.6%、8.5%,增速均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两类单位平均工资分别增长5.3%、4.5%,增速分别提高4.8、3.3个百分点。

部分行业工资增速较低。非私营单位中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平均工资下降0.3%,教育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工资增速也比较低,分别为3%和0.6%,原因是2023年增资因素较少。

工资水平差距有所缩小

王萍萍说,2023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发展稳定,就业人员增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总体继续增长,实际增速高于上年。同时,行业间、区域间、岗位间工资水平差距缩小。

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有所缩小。在非私营单位中,最高与最低工资之比为3.99,比上年缩小0.09。

区域间工资水平差距呈缩小趋势。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分区域工资水平排序相同,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与其他区域工资水平差距呈缩小趋势。

岗位间工资差距缩小较为明显。岗位间工资水平排序与上年一致,但最高和最低工资之比从上年的2.69缩小为2.64,主要是一线岗位平均工资增速加快。2023年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平均工资增速较高,分别为7.1%和6.1%,比2022年分别提高3.8和2.2个百分点,也高于专业技术人员5.8%、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4.9%、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2%的平均工资增速。

稳就业促增收仍需加力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工资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岗位总体工资情况和变化的重要统计指标,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个人工资或收入并不相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存在工资差距。“由于行业、地区、岗位不同,单位情况、个人具体情况不同,甚至工资发放时间的不同,个人工资水平与总体或分组平均数难免会产生较大差异,使用平均工资数据时需进行深入分析、理性对待。”王萍萍说。

专家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但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较大,经济稳定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运行还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稳就业促增收仍需持续加力。

目前,各地纷纷采取有力举措,在居民就业增收上下功夫。在北京,东城、西城、海淀、丰台、顺义、大兴六区同步举办“2024年民营企业服务月行业专场招聘会”,200余家优质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在安徽,黄山市举办11期乡村振兴短视频直播创业特训营活动,期间累计发布各类视频作品1000余条,商品成交总额超1000万元;在宁夏,截至4月自治区已累计向5100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705.05万元,发放金额同比增长66%,发放人数同比增长62%。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说,有关部门将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组织开展促进青年就业三年行动,加大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力度,千方百计稳定和促进就业。同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推动居民工资收入合理平稳增长,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