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第15期发表了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科感染学组、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委会感染组等共同制定的《中国百日咳诊疗与预防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百日咳再现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文中数据显示,我国的百日咳发病率被低估。同时,我国还面临百日咳鲍特菌对一线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高度耐药的临床问题。该《指南》针对有关百日咳诊断、治疗、预防(尤其是疫苗免疫策略)的12个临床优先问题,形成相应的推荐意见与建议,为从事百日咳诊疗和防控的临床医师、微生物实验室专业人员、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人员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从事传染病防控和免疫规划的专业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

《指南》指出,百日咳疑似病例或者临床诊断病例应尽可能进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对于百日咳病例的精准诊治和防控以及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百日咳的防治效果。采集呼吸道标本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时,优先推荐采集鼻咽拭子,其次鼻咽吸取液。对伴有高白细胞血症的重症百日咳患儿,不建议常规进行白细胞去除术治疗。典型百日咳患者在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期或伴有反复窒息发作期,可接受短程全身激素治疗。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在疾病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或疾病康复期,可以常规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神经系统疾病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证。另外,下述情况下,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根据暴露场景和时间、百日咳疫苗接种史,酌情推荐口服抗菌药物加以预防:(1)家庭成员;(2)未完成3剂次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的婴儿;(3)未全程免疫的幼托机构儿童;(4)医疗机构和新生儿照护机构负责照护3月龄以下小婴儿的医护人员;(5)幼托机构工作人员;(6)聚集或者暴发疫情场所涉及的密切接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