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曲鹏 济南报道

远古的彩绘陶器告诉我们先民有着怎样的审美风尚?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留下了什么样的审美密码?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记录了古人的哪些生活日常和生死观念?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撰写的《中国绘画源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20万字的篇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中国艺术的千年故事,为读者呈现一幅跨越万年的中国绘画艺术长卷。

《中国绘画源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绘画源流》

陈履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这本书中,陈履生以时间的脉络为线索,从远古的彩绘陶器到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从汉代的画像石到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再到唐宋元明清的文人画,作者对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细致地梳理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流派到思潮,从画家到作品,陈履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绘画艺术曲折而丰富的历史发展轨迹,让读者得以领略中华文明绵延万年的风雅传承。

书中精选了不同时期的200余件绘画作品,每一件都是时代的缩影,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审美趣味和艺术成就。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时代精神。

陈履生认为本书立足于中国绘画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关系,“我一直希望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思想去研究绘画史的源流与发展,去发现绘画史的问题与关联,同时,在绘画史研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新的看法。当然,这里面也会增加一些新的材料”。陈履生坦言,对于重写或续写绘画史这一传统课题,如何写出自己的特点和新意,无疑是一项挑战,与其他版本相比,《中国绘画源流》可能是一个“简本”,但这个“简”并非思想上的简化,而是对浩瀚的史料进行了精心的精简和选择,对不同时期主要画家的艺术特点、成就和社会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绘画史传承的关键性意义进行了简明而准确的阐释。

此外,本书聚焦“源流”这一核心议题,这是理解和探索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核心命题。在书中,作者的论述不仅仅是对源流问题的简单叙述或史料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在源流中找到了转折点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影响,从而揭示了中国绘画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其一直传承至今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