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内蒙古鄂托克草原郁郁苍苍、鸟语花香。苏米图苏木境内蒙古扁桃竞相绽放,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合木焕发勃勃生机.....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

近年来,随着“三北”工程等项目的深入实施,鄂托克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生态持续好转,一大批珍贵稀有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面积日益扩大,成为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合木在鄂托克旗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焕发出勃勃生机。鄂托克旗林草局供图

一年一场风,年初到年尾。这是鄂托克旗实施“三北”工程以前的真实写照。毛乌素沙地是中国最西端面积最大的沙地,总面积7050万亩。鄂托克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是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旗区之一。2023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划入黄河“几字弯”攻坚区,鄂托克旗党委、政府迅速行动,提前谋划,全力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草原植被有效修复,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鄂托克旗以加大防风固沙、加快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为主攻方向,聚焦毛乌素沙地,重点实施上风口阻隔带、下风口阻沙带项目;聚焦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施季节性休牧政策,遏制土地日益沙化趋势,为黄河“几字弯”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如今的鄂托克草原,绿树成荫,百花盛开,城在绿中,人在画中,重现了天堂草原之美景。

防沙治沙,久久为功,书写鄂托克答卷

从治沙愚公沙木腾,到不负青山白富山,再到沙漠拓荒牛斯庆巴特尔,鄂托克旗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以其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这片草原上续写着一个又一个绿色传奇。

斯庆巴特尔,19年坚持不懈,在自家的草场上种活苗木18万株,累计绿化面积达到3398亩,被誉为沙漠拓荒牛。

手抚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斯庆巴牧尔有感而发:“沙漠再大也是死的,只要找对路子,横下心,治一丘少一丘。”

翻阅鄂托克旗的生态发展史,就是一部当地人民防沙治沙,向绿而行的奋斗史诗,从鄂托克力量,到鄂托克答卷,再到鄂托克方案……鄂托克人代代相传、永续接力,守护住了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创造出了一个“人进沙退、绿富同兴”的绿色奇迹。

2023年,共修复森林草原和治理沙地面积57万亩,围栏封育321万米,争取社会投资“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已完成建设3万亩,栽植灌木400万株。

2024年,义务植树造林总任务100万株,目前已完成栽植1.2万株、300亩樟子松,98.8万株、7181亩沙柳。

这一份份令人瞩目的绿色成绩单,奠定了打好打赢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的坚实基础,书写好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鄂托克答卷。

植绿护绿,向绿而行,贡献鄂托克力量

鄂托克旗今年在旗府乌兰镇实施了毛乌素沙地歼灭战上风口阻隔带项目。在该镇的德日苏嘎查,几台牵引播种机正往来穿梭在荒芜的沙地上,两名种植工人随着土地挖开快速种下柠条苗,仅一天时间,4台播种机就完成了150亩柠条的种植。鄂托克旗林草部门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严把种苗、栽植等各项技术关,力争“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

地处毛乌沙漠北缘的苏米图苏木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鄂托克旗在这里实施了下风口阻沙带项目。

在苏米图15万亩裸露沙地综合治理区,工人们正忙着测量、划线和铺设沙障。随着拖拉机突突突地来回穿梭,一株株沙枊条栽进去 ,不一会儿,整齐的沙障便已具雏形。

苏米图嘎查牧民莎和其得知附近有工程队承包了治沙项目,他将自家的四轮车、铲车、抓木机等大型设备全部提供给工程队使用,连机械带人工平均下来,一天就能有1000元以上的收入。

“工程队进来以后除了使用我的大型机械设备,还租住我们的房屋,机械、房租和人工都是收入,同时这也算是我为家乡的绿化及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一份力量吧。”莎和其笑着说。

正如鄂托克旗委书记高怀京所说,只有全力推动防沙治沙工程提速提效,不断探索丰富“以工代赈”治理模式,将防沙治沙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

据了解,今年,鄂托克旗将实施上风口阻隔带北段及周边集中连片裸露沙地综合治理21万亩,下风口阻沙带中段及周边集中连片裸露沙地综合治理15万亩,种植柠条达到60万亩,实现毛乌素裸露沙地全面治理。

草原生态修复,三分养,七分护,养护结合才能标本兼治。

“草长不高,还没等长好呢,就被牛羊吃光了,遇到干旱年头,干脆就是寸草不生,草原像得了斑秃病,看着就让人心疼。”阿尔巴斯苏木牧民吉日嘎拉达来一边给圈养的羊群食槽里添加草料,一边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道:“你的小汽车时间长了都需要保养,牧场更要保养啊!保养好了才后劲十足,你说是不是?”

为科学合理保护利用好草原生态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从4月1日开始至6月30日,鄂托克旗对2067万亩草场实施为期三个月的禁休牧,正式开启“带薪休假”模式。期间,每亩草场政府将发放2.45元的补贴,让生态红利与绿色福利齐头并进,贡献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鄂托克力量。

那么,休牧期圈养牲畜的饲草料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天然草牧场饲草料供应不足,而且干草牛羊不喜欢吃,营养价值、消化率、能量转换率均不如鲜草。基于此,我们投资91.25万元于2023年4月1日建成了日产鲜草1吨,可满足100头牛、400只羊的‘空中牧场’。”苏米图苏木“空中牧场”项目负责人哈斯巴图说。

“空中牧场”有效解决了鲜草错季供应问题,缓解了当地农牧民购买饲草料远、难、贵等难题,保障了畜牧业优质高效发展,促进了禁休牧等草原生态恢复政策的落实,为实现产业兴、生态美、人民富蹚出了一条新路。

科技驱动,科学治沙,提供鄂托克方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长期以来,鄂托克旗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条以科技为支撑、产业为灵魂、政策为推手、典型为引领的独具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鄂托克旗与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合作建成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博士工作站,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为全旗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鄂托克旗掀起2024年全民防沙治沙大会战。边新泽摄

鄂托克旗全面总结梳理各地防沙治沙典型模式,创新治理模式,大力推广“沙障坝沙模式”“柠条固沙模式”,鼓励各地对已有和新创成功模式进行总结推广运用,并引导各地进一步挖掘行之有效的“微创新”和“土办法”,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鄂托克方案。

防沙治沙、久久为功,植绿护绿、驰而不息。打好打赢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鄂托克旗一直在路上。鄂托克旗政府旗长苏智雄说,要打好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必须完善拓展“先建后补”模式,强化辅助栽培柠条等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打造“绿富同兴”示范区,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吴建军、杨会)

来源:鄂托克旗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