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到处绿意葱葱。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一代代治沙人艰苦创业,投身沙地,植树播绿,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到30公里的“绿色长廊”,成功将沙地推后了20公里,挡住了沙地南移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

据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介绍,经过六十多年来的治沙实践与经验总结,白芨滩探索了“1+4”精准治沙技术,“1”是草方格固定流沙,“4”是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育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大大提高了植被成活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过去我们只搞春季植苗造林。现在除了春季植苗抢抓造林以外,我们还有雨季穴播、雨季的营养袋造林、雨季人工模拟飞波造林等,这些措施相互组配,变被动为主动,克服沙地沙埋干旱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这种措施基本上是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推进一片。”王兴东谈道。

据介绍,通过白芨滩第一代治沙人长期的造林实践,如今白芨滩研究出了一些适合在沙漠里栽植的植物品类,掌握了相关的育苗栽种造林技术,且这些植物适宜在年降水量一百六七十毫米左右的气候条件下存活、生长。

王兴东接着说道,按照正常的操作,4~6月正是集中扎设草方格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需要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将草方格扎设好。“如果有雨的话,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雨季造林的措施;如果没有降雨或者降雨量很小的话,就先等着。不管怎样,一年当中,总有几场降雨量在20mm以上的天气。过去无论沙土含水量高低,都是先把苗栽上,栽上之后。如果没有雨,也许就白栽了,等于前功尽弃。现在是通过掌握雨量情况,及时做好种子和苗木的储备。下雨之后,马上组织人上山点种造林,这是关键的一项技术革新,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地制宜、因水施策。”

好经验、好做法要真正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方能发挥更大作用。王兴东表示,目前,白芨滩的一些技术办法还处于这个经验阶段,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进行治沙技术的集成和先进模式的研究,加大与中国林科院、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征求重大研发项目,将治沙的经验模式进行成果转换,从而实现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的推广应用,做白芨滩应有的贡献。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宁夏白芨滩生态修复与灌木林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已于2023年投入运行。该站主要由综合观测塔、空气质量观测场、风蚀观测场、闭路通量和土壤呼吸观测场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组成,主要测定空气温湿度、大气压、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空气负氧离子、PM2.5、PM10、树干液流量、降水量、风速、风向、风蚀、三维风速、空气折射率、感热通量、二氧化碳、水汽压、土壤热通量、土壤温湿度等参数。通过监测,去年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年总降水量160.2mm,第三季度平均风速2.66m/s,白芨滩沙漠公园夏季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到了1740个/cm3。系列数字直接反映了白芨滩人对地区生态修复做出的卓越贡献。

这些年来,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白芨滩逐步发展起林果、苗木、蔬菜、养殖场四大支柱产业,真正实现了沙漠绿、职工富、场子活的目标。“以林养人、以林养林”的探索实践,是白芨滩人书写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最好印证。

伴随着科学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当下,白芨滩启动了新一轮“抓产业、促增收”行动,以项目带动沙产业发展。王兴东表示,既要防沙之害,又要用沙之利,如何通过科技打通“两山化”路径,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也是白芨滩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裴小阁 张相成)

(责任编辑:秦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