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四岁和母亲一起被关进了国民党的监狱,五岁时沦为“野孩子”,曾帮富人带过小娃娃,割过麦子,插过秧子,还在日本纱厂里做过童工,直到一九四七年才正式进小学读书。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的时候,她是一名中学生,一生之中从未上过战场的她,后来却成了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位女中将”,她就是开国元帅聂荣臻的独生女儿——聂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九三〇年,聂力出生在上海。按照家庭籍贯来说,她是重庆市江津人。要讲清楚她童年时代的遭遇,我们就不得不把时间拉回到她父亲参加革命的那段历史里。

根据相关史料的介绍,聂力的父亲聂荣臻出生在重庆江津一个叫做吴滩场的地方,当时聂家是“家徒四壁,吃穿困难”。

好在聂荣臻的外祖父唐元馍是当地一个教书先生,他因此接济聂家,所以聂荣臻他才能够在八岁的时候进私塾习字。

到了十五岁时,聂荣臻又进了当地的新学,然后在十九岁的时候,通过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的“运作”,得到一个留学欧洲的机会,和邓小平成为了同学。

一九二七年,聂荣臻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撤退到香港,在当地搞地下活动。就在那个时候,他遇到了自己的毕生所爱。

聂荣臻那时差不多二十九、三十岁的年纪,一个单身的异乡人在香港活动,非常容易招人怀疑。当时他接确得最多的异性,就是交通员张瑞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人接触的时间长了,一来二去就产生了感情。于是一九二八年,二人得到组织的批准,结成了夫妻。

一九三〇年五月,聂荣臻、张瑞华夫妻二人被调到了上海,继续在中央特科的带领下搞地下工作。到了当年九月,张瑞华就在上海的一家医院里,生下了他们此生唯一的女儿聂力。

因为革命形势的严峻,身为父亲的聂荣臻直到女儿降生的第三天,才有机会去医院探望他们母女。等到聂力满一岁时,他又被调到了中央苏区,从此以后十五年父女没有见过一面。

聂荣臻离开上海以后,聂力起初和母亲张瑞华一起在上海生活。后来组织上出了叛徒,聂力和就和母亲,以及母亲的另外一个同事一起被敌人投入监狱。

直到一个月以后,聂力和母亲才因证据不足释放出来。一九三五年,地下党组织再次出现叛徒,于是组织上就把张瑞华疏散到了天津。

当时聂力才五岁,大家担心张瑞华带着她撤退时遇到意外,于是就决定先把她送到上海郊区的农村,让党组织负责人毛齐华的母亲带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力与毛齐华的母亲相依为命,因为家里条件也不好,经常吃不饱饭。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聂力告诉毛齐华的母亲说自己想外出去讨饭。

但是毛齐华的母亲拉着说聂力说:你年纪太小,出门去怕被狗咬了。于是毛齐华的母亲就自己天天拄着拐杖出去讨饭,有时讨到一块年糕,自己不舍得吃,马上带回家给聂力。

因此这些往事,聂力一直对毛齐华一家人非常感激。但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管一个人的人生是多么的悲惨,都不会换来老天爷的同情。

毛齐华的母亲和聂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过着衣食不周的生活。后来,为了减轻毛齐华的母亲的负担,聂力就开始去帮有钱人家带孩子,帮地主插秧、割麦,换到钱再来贴补家用。

由于和家人分开的时候太早,等到聂力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她就完全不记得父母亲的长相了,更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乡里有些孩童看到聂力讲不出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是谁,于是就故意欺负她,恶意满满地骂她是“野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苦日子熬得久了,聂力就对生活不抱什么期望了,对陌生人也完全失去了信任感。因此一九三八年周总理派人想接她到父母身边时,她死活都不肯相信。

而且聂力对来人说:“你们是骗子,你们想把我卖到上海,放到大烟囱里烧大烟。要爸爸妈妈来接,别人不行!”

当时周总理派来接她的人,本是上海地下党的两位负责人。抗日战争还没打完,因此他们的行动也是十分隐秘的。

聂力这么一吵,他们害怕引起周围特务的注意,也不敢多作解释,就只好这样离开了。这一错过,就是漫长的八年。

在这八年之中,毛齐华的母亲在贫病衰老之中与世长辞。聂力失去了一个好奶奶,彻底成了孤儿。为了生存,十三、四岁的她只能跑到日开人开的纱厂里面当起了童工。

就这样寒来暑往,又是三个春秋。待到日本人投降的第二年,周总理又派人来接聂力了,这一次来接她的人就是毛齐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的春天,十六岁的聂力第一次在毛齐华的手中见到了自己父母亲的照片,也知道了他们的名字。

初次和父亲聂荣臻相见的时候,聂力担心自己认错了人,还特地把毛齐华给她的照片从兜里掏出来和真人比对过,才敢相认。

聂荣臻见到女儿这个样子心疼得不行,赶紧上前一把抱过她,父女二人一起痛哭。聂力因为童年的遭遇,一直没机会上学读书。

后来聂荣臻找了很多人帮聂力补习功课,等到第二年才把她送进了小学校。当时她们班上有7个学生,她是最大的,17岁。不过等到一九四八年,她就跳级去了华北育才中学。

聂荣臻小时候读书成绩就很好,这一点基因也遗传给了聂力。她读中学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对她的刻苦用功的表现,印象很深。提起她这段学习经历,都是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一九五三年的时候,聂力考到了去苏联留学的预科班。当时她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三岁了,就有点犹豫自己该不该去外国读书。

有一次聂力和父亲的朋友彭真聊起这件事,后者给她打气说:“我十八岁才读高小。你们现在的条件比我们过去好多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才能的人。”

聂力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于是就去了苏联。留学苏联的时候,聂力也遇到了她后来的爱人丁衡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知相爱,最后结成了伉俪。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聂力和丁衡高二人相继回国,投身国防科工事业当中。聂力在导弹研究机构从科员做起,一直做到了国防科工委的副主任。

期间,聂力在军用电子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后来还成为“银河——I”巨型计算机项目的行政负责人,亲自为该项目考核、挑选出了总指挥和总设计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衡高负责导弹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获得过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他首创的一项技术还被运用到我国潜艇水下导弹发射上。

因为在国防科技上的重大贡献,聂力和丁衡高夫妻二人在一九八八年都被授予了军衔。当时聂力是少将,丁衡高是中将。到了一九九三年,聂力晋升为中将,丁衡高则晋升为上将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中国近代战争里面,从来不乏巾帼英雄的身影。比如一九五五年授衔的时候,在一千多位开国将军里面,就有一个女将军李贞。

聂力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尽管她在少年时代没能参加革命,但是等到解放以后,她也没有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享清福,而是选择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从国外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后再来反哺自己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位在国防科技领域献了三十余年,为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女专家,聂力当上“中国首位女中将”是实至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