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持续的技术突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的核心。

完备的产供链条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

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

核心观点

中国新能源市场将继续保持开放、共享的市场特性,为更多的企业和创新技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也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开艳 刘丰

5月14日,美国以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为由,对我国新能源产品强加关税,其中增幅最大的是电动汽车,将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关税税率从25%提升至100%。当深入探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时,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种观点往往起于对常识的忽视,兴于对利益的保护。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基于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的,是市场经济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必然结果。

中国新能源产业已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形成了比较优势,取得了斐然成绩。近年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新三样”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强劲发展,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9.9%。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顺应了绿色低碳新兴产品持续增长需求的时代潮流,不仅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更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持续的技术突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的核心。中国始终将创新置于发展的第一位置,高度重视新能源新兴产业发展。从20多年前开始,中国企业就在新能源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产业布局,瞄准新能源技术前沿,强化新能源技术基础研究,实现新能源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中国新能源企业已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等方面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成功自主研发出了一系列在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使得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走在全球前列的优势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完备的产供链条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我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第一制造大国。我国新能源产业依托强大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完善、健全、符合新时代全球化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新能源汽车已形成了从上游碳酸锂、锂电池隔膜等原料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和技术,到下游整车制造和充电桩、电池租赁、零部件及整车回收等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的全产业链条。光伏已形成了从上游硅料采集、硅片硅棒硅锭生产,到中游光伏电池和组件制作,再到下游光伏电站系统集成与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条。

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中国新能源产业比较优势经历了充分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慢慢留下的都是“真金”。新能源汽车市场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展示了充分市场竞争下的比较优势形成过程。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激烈的竞争,各大厂商纷纷进入市场,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不断升级。这种竞争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促使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拓展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具备真正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得了市场份额。这种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比较优势,使得行业内部的企业更加专注于提升自身实力,进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必须认识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供求动态变化是市场经济正常现象,是经济学常识,要以更宽广的全球视野,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

中国新能源产业供求动态调整是市场机制作用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看待“过剩”要回归常识。市场供求关系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将单一静止时点的供过于求状态理解为“过剩”,要结合产业生命周期辩证看待。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完成技术突破和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后,将进入资本潮涌、产能扩大、市场抢占的百家争鸣期。这时整体产能规模会短暂地超过需求,但同时优质产能也逐渐脱颖而出,且供不应求。

产能是否“过剩”要看需求是否已经“饱和”,需求未“饱和”,何以谈“过剩”。据国际能源署测算,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会达到3500GWh。此外,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测算,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累计容量在2030年至少要达到5400GW。从数据可以看到,全球新能源潜在需求巨大,参与国际分工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远未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

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是新领域、新赛道、新供给,国内市场前景广阔,足以消化产能主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产销齐增,市场渗透率攀升至31.6%,按照《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提出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目标为60%,目前尚存较大产能提升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465万辆,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销量为120.3万辆,在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中占比仅为8.2%。当前,中国新能源产品主要满足国内需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仅占总产量的12.5%。

要以历史为出发点,以全球视野为落脚点,客观看待事实。从历史发展看,中国新能源车产能是建立在传统车产能基础之上,不能简单地将传统车企的整体产能利用率数据作为判断其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依据。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新能源产业是世界市场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能将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利用局限于本国市场的狭窄视野。中国新能源产业是基于技术比较优势立足于国际分工的,其产品在西方市场热销是在海外售价普遍高于国内售价且价格持续攀升的情况下进行的,绝非依靠低价倾销。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的本质是“贸易保护”,但事实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果由全球人民共享,优质产能惠及全球。

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本质上是贸易保护的具体体现,旨在通过非市场手段来保护本土产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虽然可能短期内为某些国内新能源产业带来利益,但长期来看,其成本远超收益,不仅使消费者面临更高价格和更少选择,还使国家整体效率降低,阻碍经济增长。现代贸易理论更是强化了开放贸易体系的合理性,自由贸易将从规模经济与成本降低、自由竞争与效率提升、产品多样性和消费者福利三个方面促进收益。印证自由贸易理论的事实案例比比皆是,比如2017年,美国对华不锈钢产品实施“双反”制裁,企图保护本土钢铁产业,但未能阻止其就业岗位减少、竞争力与市场份额下降。

中国新能源市场是开放、共享的市场,中国优质产能惠及全球。这不仅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也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市场以其开放的态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和创新技术,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繁荣与进步。开放的市场环境为中国新能源市场带来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国内外企业在这里同台竞技,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创新,也提高了市场的效率。中国倡导开放、包容、合作的国际精神,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享新能源市场的成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新能源技术的交流与传播,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中国新能源市场将继续保持开放、共享的市场特性,为更多的企业和创新技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也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分别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