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春季项目:二年级孩子学插秧 王蔚 摄影(下同)

今天,夕阳快西下时分,衣服、短裤、手上和脚上早已都沾上了泥水,但江湾中心学校二(3)班的施禹衡和好几个伙伴,都还想往水稻田里跑。小施同学说:“插秧真好玩,我今天多插一点,等到了秋天就可以多打点粮食,多吃几碗饭了。”

在宝山区罗泾镇洋桥村,村民们把67亩良田和接近200亩劳作空间流转给了区教育局,建起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取名“第三空间”。宝山区教育学院院长唐秋明说,就是要在学校、家庭之外,再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田野里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洋桥村是上海除了崇明以外陆地上的‘北极村’,从我们基地往北望过去就是太仓了。”基地负责人舒景林介绍,“林间课堂给孩子们安排了一年四季的‘小农人’体验,插秧、割麦、收油菜、种花生,在蚕房里剥茧抽丝,休息时还可以在羊圈外给几只小山羊喂些草料,去看看散养的母鸡又下了多少蛋。我们会提醒孩子们,可别去逗那些大白鹅哦,它们会用嘴巴啄人的。”

今天从上午开始,孩子们以学校为单位分批走向田间。脱去运动鞋,挽起裤脚管,第一次踏进稻田里的孩子几乎都会东倒西歪。“一脚深一脚浅,就像踏进了沼泽地里,多走几步,连把腿拔出来都很费力。”江湾中心学校的李洛熙同学说,她种了六棵秧苗,都插进了泥里,村里的伯伯对大家说,不能插得太浅,否则要被水冲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洗去脚上的泥土

从今年春季起,“第三空间”每天会接待三四所学校的孩子们前来当一天“小农人”。唐秋明说,宝山区教育局研发了劳动教育实验田项目课程,分为“春种一粒粟”“夏耘千亩田”“秋收万颗子”“冬藏万仓粮”,全区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会在二、四、六、八年级时,分别安排一天的学农课,这一天里设有四节农活课。比如,春夏之交学插秧,秋收时节割麦子,冬天里怎么照管好粮仓、怎么喂养小牲口,还有怎么用红砖、水泥砌一间鸡舍,都列到了课程里。这样算下来,宝山的孩子等到初中毕业时,很多农活都会学习一遍、了解一遍。花生苗是什么样的?采摘过后的油菜田里为什么会留下一片金色的景象?“煮豆燃豆萁”,收完了蚕豆,豆萁还有用吗?这都是需要孩子们在“第三空间”增长的知识和技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小心翼翼地从蚕茧里抽丝

基地里除了稻田,还有一块长满郁郁葱葱大树的林子,被命名为“林下经济实验长廊”。天馨学校二年级邓淑萱同学弯着腰,拿了把放大镜在地上四处寻找。她说:“我在找昆虫,这是我们今天的探究内容。我想看看,这里有哪些我没见过的小虫子。”舒景林说,探究野生动植物,观察田野的四季变化,也是基地里的一门主要课程,因此,“第三空间”的大门口还加挂了一块牌子:“科学放大镜研学基地”。

劳动归来,走在田埂上的孩子们,顾不上擦汗、洗脚,孩子们高声吟诵起了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