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梳子姐

5月22日深夜,还差三分钟到零时,澎湃新闻公众号以“信访前一日,他被‘关’进精神病院”为题,发布了一篇新闻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情况下,这个时间点发布消息的往往是重大舆情通报,主要是为了降低问题热度,防止产生新的反弹。那么,澎湃新闻的反常规又是什么考虑呢?

这篇报道讲的大概内容是,4月19日,湖北恩施屯堡乡杨家山村村民李和永,被村委会、乡派出所、医院相关负责人等一起,以治疗屁股上的坐板疮为由,送进了当地民营的华龙总医院精神病房。

事情的焦点在于,当事人李和永以及其家人坚称没有精神病,周围老百姓也觉得李和永很正常。

华龙总医院精神科负责人马和平说,把李和永当成精神病收治的依据是去年5月恩施市中心医院作出的双相情感障碍诊断证明书,以及当地反映李和永威胁要打村干部。

有意思的是,在这份诊断证明书上签字的医师李健说,筛查名单是村里报的,自己直接去家里诊断的,但并没有在医院做量表复核。

也就是说,医生到家里看了看,就诊断出李和永有精神病,即便如此,李和永也否认自己做过筛查。

其实,就算李和永果真患有精神病,从去年5月份到现在过去一年多了,怎么突然现在想起来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呢?

4月18日,也就是关进精神病院前一天,李和永与另外6名恩施州村民计划次日去信访,他们均涉及田地等民事诉讼,并且自学过法律的李和永一年前就指导这些村民并帮写材料。

目前,李和永仍然在精神病院住着,家人正积极营救,准备申请司法鉴定。

到底是不是精神病,司法鉴定会给出结果,但真相大白之前,人心早就称出了轻重。

2021年底,怀有身孕的湘西女教师李甜甜被强制送进精神病院,连母亲和姐姐都认为她有精神病,只有李甜甜及其丈夫认为没病。

现在,她们一家三口已经出走日本,远离了这个尘嚣的社会。

不解决问题就解决人,李和永成为精神病后,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当地少了信访压力,不必再去截访堵访,这是惯用的套路。

或许有人会谴责那些把李和永送进精神病院的单位和部门,但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法律规定信访是公民的神圣权利,与此同时内部又制定了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把信访数量和层级与政绩挂钩,倒逼着属地政府把信访数量压到最低。

属地政府又能怎么办?他们不负责解决具体问题,只负责减少信访数量,于是乎只有采取土政策、土办法,能说服的说服,能买通的买通,实在油盐不进,便运用一些特殊手段息访止访。

遇有特殊时间节点,这项工作就如临大敌,值班人员严阵以待,火车公路围追堵截,不停地重复上演猫与老鼠的博弈。

最令人感到无奈的是,具体信访事项则鲜有人问津。

不排除有些信访户属于无理取闹,有些属于性格偏执甚至是认死理,但是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提供倾诉和表达的机会呢?

关于信访问题的处理,陈行甲在巴东当县委书记时,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疏的办法,不怕见上访户,不怕耗时间,有冤的伸冤,有苦的诉苦,给老百姓一个讲理的地方,后来上访的人就变少了。

堵还是疏,反映出不同的治理理念以及信心底气。

信访问题与病毒性质一样,越是强压任务去堵,越容易淤塞激化矛盾,越会堆高社会管理成本。

信访的目的是给老百姓提供说话的渠道,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而不是在这条路径上设置诸多关卡,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让一个问题引发出更多问题。

希望在信访问题上不要设什么考核指标,不要向下层层转嫁矛盾和压力,把堵访截访的精力用在接访上,用在访贫问苦上比什么都好。

思路一变天地宽。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Liurushi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