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

2014年12月28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全国首批三家知识产权法院之一,正式揭牌成立。10年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工作大局,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又将如何融入更广阔的国际化发展空间?走进上海知产法院,笔者找到了答案。

在改革创新中依法能动履职

技术事实查明难是知识产权案件的最大特点,也是知识产权保护难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要审理好案件,光靠法官的法律知识还不够,“技术外援”是法官身边的“秘密武器”。

上海知产法院积极推进诉讼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完善技术调查、技术咨询、专家陪审和技术鉴定“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查明制度体系,创新“法官+执行人员+技术专家”的保全机制,强化证据规则运用,让权利救济更加充分和及时。在A公司诉B公司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中,A公司因B公司的一款计算机软件与其开发的软件功能及模块相似,认为对方侵犯其著作权,提出索赔。由于该案所涉技术事实复杂,而技术事实查明又直接关系着认定侵权与否,于是合议庭申请指派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技术调查官对涉案软件的源代码、目标代码及数据库的结构进行比对后,出具了技术审查意见书,明确了两家公司软件在编程语言、程序界面及账号权限设置上的差异。最终,合议庭采纳技术审查意见,结合该案的证据,判决驳回A公司的诉讼请求。

为最大程度发挥“四位一体”多元化体系的效用,上海知产法院专门制定了《技术调查官参与诉讼活动工作规则》《特邀科学技术咨询专家咨询办法》《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涉及技术事实司法鉴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制度上对该体系进行精细化规范和管理。

为扩充更多的技术领域,2022年,上海知产法院新聘任12名兼职技术调查官,扩充技术调查官队伍,所涉技术领域细分到有机化学、药物分析、环境水质等,进一步加强队伍力量,提升技术事实调查效能。

上海知产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诉源多元共治,横向对接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等多元解纷社会力量,纵向贯通调解、仲裁、诉讼,多渠道分流案件。加大诉调工作力度,与知识产权局、行业协会等建立联动工作模式,联合发布《上海市知识产权诉调对接调解指引及典型案例》,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专业便捷、诉非衔接、线上线下联动的纠纷解决路径。与23家专业调解组织和1家专门仲裁机构强化协作,推进诉前委派、诉中委托调解,积极运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上海知产法院深化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设立诉调、快审、专项、普通四类审判团队,探索运用先行判决制度,提升诉讼效率,努力破解权利人维权“举证难、赔偿低、成本高、周期长”的困境。其中,2023年7月组建的“快审团队”,集中审理诉讼程序性案件和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类案,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至34.51天,审理效率大幅提升。

主动融入数字化发展战略,紧扣“数字改革赋能”核心要义,上海知产法院开通全国首个在审案件律师远程阅卷平台、全市首推案款在线支付应用、率先在全国法院实现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上诉案件电子卷宗的“一键移送”。充分运用“一网通办”“移动微法院”,为当事人提供线上咨询、线上立案、线上阅卷、线上开庭等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

针对当事人反映的在线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证据原件核对、实物证据技术特征比对难的问题,上海知产法院搭建高清全景远程示证平台。示证平台由高清摄像机和一个底部带有转盘的360°旋转展示台组成,法官助理可以在双方当事人陈述技术比对意见时,通过操作遥控器转动转台对实物证据进行360°展示,也可以通过操控缩放摄像头,实现实物证据全方位、远近景的展示。

当海量数据成为了撬动社会治理的“最强大脑”,上海知产法院实现了从办理一案到守护一方的延伸。通过唤醒“沉睡的数据”,上海知产法院建立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定向定量深度分析知识产权司法数据,形成上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数字画像”,动态发现分析法律问题和知产纠纷高发点,并据此制作知识产权司法白皮书及司法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精准治理,为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贡献“数字力量”。

在服务保障大局中激发创新活力

上海知产法院副院长黎淑兰说:“建院初期,上海知产法院根据我国知识产权审判特点和上海区位特色,确立了‘专业化、智能化、国际化、权威性、影响力’的发展目标。近10年来,我们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强化审判体制机制创新,突出精细化、精准化、精品化,形成了一批有典型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案例,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对上海知产法院来说,10年是一场向着发展目标的长途奔赴。作为改革的“先行者”“试验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模式”,是“上知人”的使命。

10年来,上海知产法院坚持主动作为,以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为己任,坚持服务大局,围绕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立足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和建设“五个中心”工作大局,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做优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选地。

上海知产法院围绕科创中心建设出台《服务保障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与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建设一流法院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实施意见(2022-2024)》,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六个方面30项工作任务,形成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司法保护合力。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支持保障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方面,先后出台《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关于服务保障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进一步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和保障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实施意见》,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与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合肥知产法庭)签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备忘录,建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助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为服务保障国际进口博览会,出台《关于设立专项审判团队服务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实施意见》,为上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发挥司法主导作用,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实践探索。一系列司法意见的出台,旨在服务和保障国家战略和上海中心工作,也在激发法院自身创新活力。

上海知产法院举办专题研讨,开展课题研究,深入调研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前沿问题;走访上海数据交易所、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主动了解并回应涉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发挥“法官工作室”下沉式服务作用,深化与张江高新区管委会的合作,围绕服务创新创业组织开展联组学习交流;赴临港新片区国际知识产权服务港等地开展知识产权法治宣传,举办“企业专利布局挖掘与风险防范”讲座,有效助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知产法院为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做了大量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在健全与知识产权相关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的沟通方面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了专业化、综合性的知产保护体系。”国际商标协会首席执行官艾迪埃纳·桑斯·德·阿赛多在走访上海知产法院后,对法院服务保障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有关举措大加赞赏。

在开放交流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贵院坚持公平正义,依法依规审理案件,极大地保护了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的合法权益,为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作出了不懈努力。”

“这也是促进中国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体开展进一步繁荣经贸往来的坚实基础。”

2021年4月26日,即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上海知产法院收到分别来自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娱乐壹英国有限公司寄来的感谢信。

这两封感谢信源于上海知产法院审结的一起侵害商标权纠纷案。在该案审理中,上海知产法院认为,原告娱乐壹英国有限公司对涉案“小猪佩奇”商标进行了持续宣传、使用,该商标已经在动画片和电子出版物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符合法律规定的认定驰名商标的条件,故依法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被告在其经营的网店页面上的商品名称中使用“创意卡通小猪佩奇LED台灯”文字,在销售产品的外包装上使用“创意卡通小猪佩奇LED台灯”文字和标识,上述行为属于复制摹仿原告“小猪佩奇”商标的行为,侵害了原告“小猪佩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最终,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和合理开支。

案件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小猪佩奇”案的公正审理,充分展现了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力度和成效,也坚定了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和业务拓展的信心。

“国际化”是上海知产法院的鲜明特色和发展目标。在“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与“公正裁判”同向并行的,还有“如火如荼”的国际交流。

“祝愿上海知产法院能成为中国知产诉讼保护最受青睐的法院——杰克帕克。”这是美中贸易委员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给上海知产法院感谢函中写的一句话。上海知产法院曾接受美中贸易委员会上海代表处的邀请,就法院设立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主题演讲,杰克帕克由此发出感慨,并对上海知产法院寄予厚望。

上海知产法院自成立以来,非常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鼓励并选派青年干警参加国际司法交流和研讨活动,向世界讲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中国故事”。

姜琳浩是上海知产法院培养的国际化人才中的一员。作为法官助理,她曾参加了同济大学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济大学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以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项目”开展的一起商标侵权案件的模拟庭审活动,并用英语对学员们进行分组指导,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司法程序。

“作为授课团队中唯一的一名法官助理,我将压力化为动力,结合国外学习知识产权法的经历,以案例教学方式将自己协办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融入课程。一个多小时的授课,在与各国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传递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中国声音,受到中外学生诚挚的肯定。”2024年,姜琳浩成功遴选为新入额法官。在履新之际,谈到国际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她感慨如斯。

近10年来,上海知产法院先后接待50余批700余人次的各类国际组织、外国机构和港澳台地区专业人士来访,举办和参加国际研讨活动,展示中国法官的良好形象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工作成效。与此同时,还选派法官参加全球贸易与知识产权创新论坛,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家交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验,把“迎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让中国的法治故事传播到更加广阔的领域。

“上海知产法院将继续做优服务科技创新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功能,打造知识产权保护优选地、营商环境标杆地,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自觉融入国家和地方治理格局,继续向着建设一流知识产权法院的目标迈进,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知产法院院长席建林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吴盈喆、奚晓诗、王嘉兴

责任编辑:奚晓诗

我知道你在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