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中国患者约有600多万,到2050年将超过2000万。阿尔茨海默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现在并无明确定论,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假说和Tau蛋白假说是比较经典的学说。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深层生物学”假说,即控制细胞通路的受体和/或信号网络,特别是突触连接和损伤的过程。既然AD患者存在神经元变性和缺失,那么改善AD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病理变性,让原本异常的病理过程回归正常,就可能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近日,来自韦仕敦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他们发现一种靶向大脑细胞的p75神经营养蛋白受体(p75NTR)药物LM11A-31,能够增强大脑对AD病理变化的适应性,首次人体试验中,轻度和中度AD患者获得了令人惊喜的结果,6个月时间内就已经观察到相关生物标志物发生了显著变化。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p75NTR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其与神经营养因子前体结合,调节多条信号通路,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突触功能等,就像一个交通控制器,决定了哪些信号可以“通过”或“不通过”。LM11A-31的作用正是加强细胞存活和生长信号的传递,此前临床前研究已经证实,该药可减轻淀粉样蛋白和病理性Tau诱导的突触丢失。

这项为期26周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平行组2a试验,纳入了242例轻度和中度AD患者,随机接受200 mg LM11A-31、400 mg LM11A-31和安慰剂治疗,每日两次,口服。研究主要目的是证明LM11A-31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性方面,LM11A-31常见的不良事件主要有鼻咽炎、腹泻、头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数情况下,不良事件为一过性。由于p75NTR可能对血管系统产生影响,研究人员特别观察了三组患者的血压情况,结果发现各组之间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幅度无显著临床差异。整体而言,LM11A-31未引起重大安全性问题。

疗效方面,研究人员抽取了患者脑脊液,并观察了AD核心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发现LM11A-31可延缓或逆转Aβ40和Aβ42的增加,但并未改变Aβ42/Aβ40、总Tau(t-tau)和Thr181(p-tau181)的变化。

  • Aβ40和Aβ42:相比于安慰剂组,LM11A-31组显著延缓了Aβ40和Aβ42的增加,中位年百分比变化分别为-8.96%和-6.89%;

  • 总Tau和Thr181:组间变化无显著差异,安慰剂组与LM11A-31组中位年百分比变化分别为-6.07%和-5.54%;

  • Aβ42/Aβ40:组间变化无显著差异,安慰剂组与LM11A-31组中位年百分比变化为-0.42%。

尽管该研究仅有26周,但还是证实了LM11A-31在多个核心指标上的改变有益于延缓AD的进展。该研究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来自韦仕敦大学的Hayley Shanks教授表示:“令人感到兴奋是,LM11A-31可以直接影响神经元的存活,通过促进神经元的完整性及其分支和突触来达到目的。我们在动物模型中发现,LM11A-31可以保护神经元或逆转神经元损害,让神经元几乎恢复到健康状态”。

据相关新闻稿,这是近10年来临床前靶向p75NTR研究的“首个”人体试验,短暂的6个月时间内就已经观察到相关生物标志物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无疑是具有前景和临床意义的。若未来相关的试验可再次证实LM11A-31的疗效,将帮助广大AD患者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Nature Medicine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参考资料

‍[1]Shanks, H.R.C., Chen, K., Reiman, E.M. et al. 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 modulation in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 disease: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a trial. Nat Med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2977-w

[2]Cynthia Fazio,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 Results from first human clinical trial offer promising early results for new Alzheimer's treatment.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4-05-results-human-clinical-trial-early.html

[3]贾建平, 侯婷婷.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J] . 中华医学杂志,2018,98 (29): 2351-2356.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29.016‍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