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陵县具有多种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象达镇汉族民间“人面竹”纸伞工艺,象达镇位于龙陵县西南部地处古代滇西交通要冲,是滇西知名侨乡和历史文化名镇,“象达”一词源于德昂族语意为美丽、幽静、富饶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许多象达人民组成马帮商队,把象达的产品人面竹纸伞、铁木农具、家具、土布等运到缅甸、泰国等异国他乡,象达人面竹纸伞仍然充满浓浓的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岁月长河里缓缓流淌的象达“人面竹”纸伞从此代代相传,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保护和传承。

2019年10月,“象达人面竹纸伞”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先后有多名手工艺人被相关部门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纸伞制作工艺传承人”等,而1996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的王立魁就是其中的代表。

非遗传承人王亮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传承人王亮毕

从1970年起,王立魁就师从寨子里的制伞艺人王之显,在熟练掌握制伞工艺后开始独立制伞补贴家用,至今已有53年。如今,王立魁的儿子王亮毕和妻子已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项手工艺的接力棒,每天都会在老父亲的指导下精心制作人面竹纸伞。

一把象达人面竹纸伞由伞把、伞枓、伞骨、伞头和伞面组成。它们的制作看似简单,但程序繁琐,从竹子选取,到最后用油柿果水和桐油浸纸后晾干,需要整整72道工序。

竹子要砍三年生的,用热水煮几个小时后晾干,造型才能稳定、美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料主要用来做伞头矮头瓜、山苍子和青皮香,都是首选好料选直径7—8厘米的树备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树锯成8厘米长,一头打磨成圆头另一头打孔做成伞骨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伞枓要光滑的套在伞把中间上下滑动使伞面撑开,伞骨有长伞骨和短伞骨用荆竹片削成要削均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伞面制作是将白棉纸剪成扇形刷上油柿果水,裱在伞面上纸伞晾晒一天后用水粉材料画上梅花、牡丹、兰花、小鸟等图案,晾干后又用桐油刷1—2次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晒干后涂上一层清光漆,最后用花线在伞枓上方缠绕图纹装饰,一把色泽好的象达人面竹纸伞关键还取决于油柿果水,油柿一定要用金黄色的,捣碎后在冷水里浸泡5天左右做出来的人面竹纸伞水色最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面前,我们不仅是守护者也是传承者,愿我们继续讲述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故事。

来源:龙陵文旅

作者:刘晓庆 余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