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4日消息(记者唐奇云 通讯员莎日娜)三十年前,东华大学与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作为精神文明共建单位,双方搭建起青年大学生了解华阳、了解上海的平台,由此拉开了“家在华阳”项目的序幕。

近日,“家在华阳”30周年纪念活动暨东华大学第十届民族文化节开幕式在上海举行。活动现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长宁区委统战部、松江区委统战部以及东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共同发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校共建项目。该项目聚焦思想引领、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城市建设、创新创业等五大类别,以“思想铸魂·共信同心”“科技赋能·共智同创”“志愿润心·共情同行”“美好生活·共融同绘”“赢在未来·共创同就”为主题,“共”“同”二字充分体现了学校与社区互嵌共融、协同发力的鲜明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作为“家在华阳”项目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原副书记陈雅华在活动现场回忆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我们当时创建这个项目的初心,各民族学生来到上海求学,需要一个了解上海、融入上海的平台。”

在陈雅华的讲述下,“家在华阳”30年美好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批批学生走进敬老院,担任星期六居委会干部,也成为了街道干部家庭的一员,许多动人的故事不断上演。“我记得每到除夕,有些大学生无法回家过年,我们就一起在街道吃年夜饭。这些大学生也非常乐于与社区孤寡老人结对,为他们带来温暖和快乐。”陈雅华说道。

东华大学2011级本科生娜乌拜尔·赛买提正是通过参与项目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本科时,通过参与老年英语角、敬老服务等活动,我见证了发生在社区中的民族团结故事,也感受到先进的基层治理理念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直接推动力。”在她看来,社区是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单元,各族群众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营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

本科毕业后,娜乌拜尔·赛买提赴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领域是基层社会治理。“我选择回到新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民族团结进步的体验者参与者转变成传播者,我相信自己在上海的所学所获,一定能够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即将博士毕业的她,谈及未来的就业方向信心满满。

近年来,东华大学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和相关专业课程、融入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和品牌效应。连续30年开展的“家在华阳”项目发挥校地联动优势,社区居民与学校各族学生结对交流,累计开展活动近200场,参与人数达6000余人次,各族学生切身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