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日已至

一口酸酸甜甜的葡萄

解渴又开胃

今天,一起来望“葡萄”止渴

01

北宋的~谁家葡萄被博物馆收走了!

哟,这儿有一串葡萄

再不吃可就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葡萄果实上

覆盖着一层白白的霜

还有一些黄色的锈蚀的斑块

看了就知道准没打农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葡萄果的颜色被锈迹覆盖

难以分辨是紫红色抑或是紫黑色

还夹杂一些尚未熟透的

半青半红的颗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枝干枯如柴火

看样子早已缺水

不知摘下来多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是在水果摊上看见这种卖相的葡萄

是会扭头就走的

可如果说

这串葡萄不是自然的产物

而是北宋工匠手工制作的琉璃葡萄

历经千年而不腐的它

现在正“躺在”博物馆

您能信吗?

带着疑问往下看↓

02

“薄皮大馅”的葡萄制作工艺

证明了我国玻璃制造的高度

这串葡萄总长16厘米

共46颗果实

珠径1.3~1.82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实外壁极其地薄,内部中空

是由无模吹制法吹制成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模吹制玻璃示意图

也就是说,每一颗葡萄均为手工制作

没有特定的模型

完全靠着北宋工匠

对自然果实的观察

和精湛的玻璃吹制技艺

将形色各异的葡萄吹得“薄皮大馅”

再用金属丝作为枝干

加以组合搭配,缀连成串

达到如此逼真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串琉璃葡萄出土于

河北省定州市静志寺塔基地宫

地宫中一共出土了玻璃制品30余件

其中一部分是来自伊斯兰的进口产物

一部分是国产玻璃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别在于

进口玻璃含钠、钙的成分较多

国产玻璃含铅、钡的成分较多

经研究人员测定

这串琉璃葡萄含铅量较高

是土生土长的“国产葡萄”

03

葡萄引进靠张骞?

事情没这么简单

西汉时,张骞通西域

到达了大宛(yuān)国

《史记》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

此处的“蒲陶”就是后来的“葡萄”

许多人认为,我国原本没有葡萄

是张骞沿着丝绸之路

把这个“新物种”带回来的

其实不然

自远古时期以来

我国就有本土葡萄品种存在

距今约9000至7500年的贾湖遗址

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遗址等

都出土有中国原产的野生葡萄种子

我国先民们早就吃过葡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的2300年前的葡萄藤

只是汉代时,丝绸之路成为通途大道

张骞出使西域后

将更为香甜的欧亚种葡萄引进

起初,价格昂贵

被统治阶级、贵族独享

随着大量种植

葡萄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被人们所熟悉、喜爱

因其蔓延不绝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

葡萄被赋予了

富贵绵延、多子多福等吉祥寓意

以葡萄为原型的装饰纹样

也融入到了古人工艺美术的创作中

广泛出现于后世各类器物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兽葡萄纹铜镜 定州博物馆藏

从葡萄到葡萄纹样

是丰收的喜悦

是情感的转化

更是诗意的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丨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