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徐翌晟)昨天,在上海正好美术馆开幕的“隐匿与在场——皋翱作品展”展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艺术家皋翱近年来三个系列的26件(组)油画作品。策展人、上海油雕院美术馆馆长傅军解释,以“隐匿与在场”为题,呈现“人的隐匿与物的在场”的特殊情境,具有冷静与超然之感,一种缓缓渗透的力量,于不经意间拨动观看者的心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皋翱一路走来,都是专业优秀的“别人家的娃”:2002年,他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06年保送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硕士学位。在油画技术上,皋翱可谓典型的学院派,炉火纯青。

此次展览的作品,画面表现对象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带有反光功能的镜面玻璃,呈现出浓郁的现代都市气息,增加了画面的空间维度之外,作品既含蓄、内敛,又复杂、神秘。一种类型是布帘,艺术家极为耐心细致地刻画每一条褶子与折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窗帘间的缝隙,暗含着从里向外和从外向里的双向试探”。布帘静时如雕塑般稳重,偶尔随风摆动,又柔情万种。第三种类型是场景,但无论剧场、会场、还是房间,都空无一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空间,无人,胜似有人,无声,胜似有声。

80后艺术家是独生子女一代,从小就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伴随经济飞速发展,亲戚间的人情交往日渐稀少,交流共处的时间并不充分。所以日常物事,在80后成长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陪伴的作用。他们将这些日常物品当作凝视和倾诉的对象,与之建立非一般情感,成为某种寄托,是一种拟人化的存在,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皋翱甚至把作品的标题都取得拟人化:《他们》画的是遮阳伞,《窃窃私语》画的是玻璃吊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点“社恐”的皋翱一直以来对“有人味儿”的物件都怀有一丝淡淡的却又执着的溺爱。“一个个座椅背后的地点,场景大多都能悉数回忆,有些陈旧不堪,有些破破烂烂,但都暗含着我当时对人对事物的情绪和感情,正面也好,负面也罢,看来都沦为怀旧。”

在色彩的使用上,皋翱几乎舍弃了所有艳丽的饱和度高的色彩,主要以黑白灰来描绘物象,简化了画面的背景,将主体形象置于画面的前景,使得静物画具有了肖像画一般的品质。“他画出了这些平凡之物隐匿的高贵感。”傅军认为。这正是对平凡生活的最佳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