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农历四月十八。早上八时,由滁州广播电视台、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的“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文化研学游公益活动之“四月篇:东方化日保江淮”,于滁城化日门启程。滁州市文史专家周惟熙、裘新江、徐茵、谢玲、骆跃泉,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解放小学的师生代表,滁州市朗读者协会、滁州市老年大学朗读班的学员代表等,共计百余人参加了活动。

“滁州古城行走”四月文化研学游活动在化日门前启程。王绪岩 张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滁州古城行走”四月文化研学游活动在化日门前启程。王绪岩 张懿

本次活动由滁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副会长、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副会长、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裘新江担任主讲。在他的引领下,大家沿着“化日门-下水关-明城墙及护城河遗址-保生桥-丰泰门”边学边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裘新江教授担纲主讲嘉宾。张懿婷 林梦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裘新江教授担纲主讲嘉宾。张懿婷 林梦远/

化日门下溯历史风骨

在滁城遵阳街(古称东关街)的西端,矗立着复建的古滁阳州城的大东门,即化日门。裘新江教授细致讲述了化日门的由来。“化日”指太阳光,即化育万物生长的太阳。大小学生沐浴阳光一同参与本次文化研学游活动,应情应景。

遵阳街(古东关街)鸟瞰。琅琊文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遵阳街(古东关街)鸟瞰。琅琊文旅/供图
化日门前的王阳明塑像。张懿婷 林梦远/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日门前的王阳明塑像。张懿婷 林梦远/摄

据介绍,滁阳古城在唐宋以来不断修缮扩充,大致成型于明代洪武十六年,明清两代均保持着基本格局不变,形成了“一衙、一楼、双关、双水、三桥、三塔、四城、五祀、六门、六街、七十二半巷”的古城风貌。

参加古城行走活动的部分文史专家。林梦远 杨孚嘉/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古城行走活动的部分文史专家。林梦远 杨孚嘉/摄
滁州古城行走,与古城亲密接触。林梦远 杨孚嘉/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滁州古城行走,与古城亲密接触。林梦远 杨孚嘉/摄

伴随着1912年开通的津浦铁路在滁县设站,东关街开始繁荣起来,这里也成为许多政要及文化名人入城的要津。1936年4月,著名作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方令孺与著名画家徐悲鸿等一行五人,自南京浦口乘火车至此下车,到滁州游览琅琊山,写就了散文名篇《琅琊山游记》,成为宣传琅琊、推介滁州的上好佳作。

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滁州市朗读者协会艺术顾问喻皖波朗读方令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滁州市朗读者协会艺术顾问喻皖波朗读方令孺

下水关前听历史涛声

临近下水关,可闻水声潺潺。绿荫缭绕之下,下水关犹如一位千岁老人端坐在那里,目光深邃又悠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省级文保单位“下水关”。刘明忠/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省级文保单位“下水关”。刘明忠/摄

裘新江教授说,明代修建的“双水关”是滁州古城的特色。上水关与下水关形制相同,均为石结构三孔拱形,中孔大,两边均建有城门门楼。上水关居永丰门和观德门之间,下水关居化日门和环漪门之间,均为省级文保单位。

立于下水关隘,聆听古城故事。杨孚嘉 赵雅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于下水关隘,聆听古城故事。杨孚嘉 赵雅兰/摄

1954年,滁县政府为缓解交通压力,将下水关上的城墙拆除,使之与环城路连通,下水关被改为道路桥。1981年重修过,2001年再度重修为混凝土桥面,可通行机动车,下水关桥面正式成为城区主干道路的通行桥。2022年,滁州市在打造遵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重新修缮下水关,上建仿古城墙,北侧与复建的化日门相连。南侧的环漪门虽然没有复建,但下水关已经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复原真相了。

中国书协会员、滁州市书协艺术顾问王伯阳书写明代胡松的《重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书协会员、滁州市书协艺术顾问王伯阳书写明代胡松的《重葺上
王伯阳先生与参加活动的人员留影。王绪岩 赵雅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伯阳先生与参加活动的人员留影。王绪岩 赵雅兰/摄

古城墙上感历史沧桑

“我们现在所走的环城马路,其实是1954年在滁州古城墙上修建的。脚下高高隆起的路基,就是目前滁州古城墙保存最好的一段。”听了裘新江教授的介绍,许多人惊愕不已,仿佛历史的沧桑与今世的繁华正在互融穿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步环城路,身居古城墙。王绪岩 赵雅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步环城路,身居古城墙。王绪岩 赵雅兰/摄

环城路南侧的南湖,原属滁州护城河的南段。明代州城南门的门楼上悬挂着“畿辅重镇”四字,清代则改为“江淮保障”四字。匾额内容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了滁州地理位置重要、战略地位显赫。

裘新江教授在讲述明城墙及古州城护城河历史。赵雅兰 杨孚嘉/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裘新江教授在讲述明城墙及古州城护城河历史。赵雅兰 杨孚嘉/摄
裘新江教授在保生桥北侧下沉式文化广场介绍唐宋明清时期州城的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裘新江教授在保生桥北侧下沉式文化广场介绍唐宋明清时期州城的变

保生桥边抒历史芳华

保生桥原在滁州古城南门月城前,横跨城濠,始建年代不详。2010年横跨南湖复建,五孔石桥。桥栏以汉白玉为主,人行道辅设花岗岩。

保生桥。刘明忠/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生桥。刘明忠/摄

保生桥的南北两侧,分别建有八角楼和宋城街。每当夜幕降临,全长约800米的宋城美食街热闹非凡。这里汇聚了本地的各种美食,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盛赞的宋城酸汤猪手、琅琊酥糖、脆皮豆腐、特色涨蛋等地方美食,在此皆可品尝。

宋城美食街夜景。琅琊文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城美食街夜景。琅琊文旅/供图

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王诗根代表主办方对参加古城行走的大小学生和市民朋友表示感谢。他说,“滁州古城行走”文化研学游活动,是行走在滁州古城的历史人文讲堂、思想政治课堂,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滁州、更深地热爱家乡。希望大家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出去、传播开来,共同打造滁州文化IP,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滁州学院文传学院党委书记王诗根、滁州广播电视台资深编辑刘明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滁州学院文传学院党委书记王诗根、滁州广播电视台资深编辑刘明忠
部分古城行走者留影。张懿婷 赵雅兰/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古城行走者留影。张懿婷 赵雅兰/摄

“滁州古城行走”文化研学游活动的宗旨是“与古城亲密接触,让世界看见滁州”。活动总策划人、滁州广播电视台资深编辑刘明忠说,四次活动开展下来,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传播效果越来越好。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热心市民参与,一起传承滁州古城文化、讲好滁州故事、传播滁州好声音。

“滁州古城行走”四月篇活动海报。高和/制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滁州古城行走”四月篇活动海报。高和/制图
参加古城行走的滁州学院文传学院师生留影。王绪岩 林梦远/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古城行走的滁州学院文传学院师生留影。王绪岩 林梦远/摄

据悉,“滁州古城行走·甲辰十二月令”文化研学游活动,按照农历月令,一月一主题、一令一行走,精心设计十二条主题文化研学游路线,助力滁州古城文化传播。活动由滁州广播电视台、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滁州文化研究中心(滁州学院皖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提供专家支持,滁州广播电视报社、滁州书画院、滁州市作家协会、琅琊区关工委、解放小学、亭城读书会、滁州朗读者协会等单位给予协力支持。(曹礼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