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2024年6月9日21时57分,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名誉社长刘江先生在杭州仙逝,享年9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江先生工作中的照片。(图片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公众号)

对于刘江先生钟爱的篆刻,他曾说“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我不仅用它来健脑,也通过它来言情、言事、言志,主要是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要学传统,不要学老师”

1926年7月,刘江先生出生于四川万县,1945年进入国立艺专学习,青年时代他也曾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热血青年,参加过反内战学生运动,投笔从戎,还曾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一个广为人知的情节是,杭州解放前,先生蹬了一辆自行车跑到灵隐去迎接解放军。

从部队退伍后,刘江先生复学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诸乐三先生。1961年,刘江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书法、篆刻等课程。先生看重传统的力量,经常教导学生“要学传统,不要学老师”。“在他艺术追求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他探索和变革的痕迹。”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副院长沈浩教授说,刘江先生为人谦逊,“多批评,多指导”、“向你学习”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

1963年刘江先生加入西泠印社,一直以来是西泠印社社员的中坚力量,他协助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历任社长,与印社同人一起组织各项活动,为西泠印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刘江先生担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执行社长职务多年,2023年11月起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

半个多世纪的杏坛生涯中,刘江先生始终怀着对书法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退休以后的刘江先生依旧勤奋耕耘,撰写学术文稿数百万字,筑造起极富深度的印学理论构架。

不仅仅是掌门人,更是一座艺术的“珠穆朗玛峰”

提到刘江先生任职的西泠印社,很多人会问: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是做印刷的吗?实际上,西泠印社是专攻金石篆刻的。它创立于1904年,是目前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之于金石篆刻,犹如少林寺之于武林中人。

从篆刻本身来说,产生之初,就扮演着“信物”的角色,类似今天的身份证件,可用于图书、契约等用途的钤盖。明后期,也应用于鉴赏、雅玩。篆刻作品虽然体积有限,但能够承载的思想无限。而治印的过程,更是刀与印料“相爱相杀”的过程,让这门艺术充满魅力。篆刻的广泛应用,以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也为印社的传承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故宫博物院、西泠印社联合主办的专题展览“印痕·艺事——西泠印社社员作品艺术展”在沈阳故宫师善斋、协中斋开展,59件(组)作品展现百年西泠的底蕴与风貌。(图片来自中新社)

抗战爆发后,西泠印人坚决不与日伪合作,停止了印社所有活动,社员靠刻章、写字、画画维持生计,却省下钱按月寄给守护者发工资,令印社在浩劫中得以幸存。西泠印社每任社长在位期间都为印社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他们的努力正是基于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敬重和对专业研究的尊重。也许,对西泠印社而言,社长之位不仅仅是一个掌门人的角色,更像是一座艺术的“珠穆朗玛峰”。

“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

对于刘江先生钟爱的篆刻,他曾说“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我不仅用它来健脑,也通过它来言情、言事、言志,主要是为了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参观位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的“澄碧山海·古厝新辉——篆刻艺术主题展”。(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秦汉时期的繁荣,到唐宋元明清的继承与发扬,再到近现代的创新与探索,篆刻艺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秦朝风格雄浑古朴、大气磅礴,上承战国玺,下启汉代印,是印章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唐宋时期,篆刻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文人墨客的广泛参与和推动,篆刻艺术逐渐从实用领域走向艺术领域。这一时期的篆刻作品,不仅注重形式美感的追求,还开始注重表现创作者的个性和情感。明清以来印章艺术流派繁衍,称为流派篆刻时代。

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

刘江先生撰写的《中国印章艺术史》《篆刻美学》《篆刻技法》《篆刻艺术的形式美》《篆刻艺术欣赏》等论著十余种,是中国印学体系、篆刻专业教学体系的奠基之作。他还主持编纂《中小学书画》等普及性刊物,影响了一代代学子。

刘江先生的一生,对书法篆刻艺术和中国书法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品格风骨和艺术成就,将永远铭记在每一位后来者的心中。

综合中新社、钱江晚报、扬子晚报、中国美术学院公众号、浙江宣传公众号等

编辑:江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