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客 图 | 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麦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最近几年,35岁现象几乎成了我们这些中年打工人谈"数"色变的事情。

社会上各种35岁优化被裁员,招聘被歧视的新闻,频频轰炸着我们这些本就步履沉重的中年男女的神经。

有时候,你越是关注这类新闻,这些新闻就越多的推到你的面前,逼得你无法喘气。

社交媒体有时候就像黑客帝国里的智能体,在你享受他的便利性的同时,又会被他反噬。

好似35岁,就是职业生涯的大限已到,如果还在公司里苟着,不是属于被边缘化的那个老条子,就是HR手下延期行刑的那个小可怜。

35岁言论,一度让我觉得,我的35到现在40多的这几年,简直就是捡了大漏了。

我怎么还在企业里待着,我不应该出去送外卖开滴滴才对吗?

02

这些年看多了新人辈出,老人辗转,中间自己还跳了一次槽,自始至终,却没有遇到过35岁现象。

35岁现象真的有说的那么严重吗?

是我足够幸运,还是和工作的企业性质有关?

不如,我先讲一个故事。

前不久,我们公司厂务那边招了一位新同事。

这大哥一副国企专家味儿,身材微胖,头带地中海,经常手拿一记事小本,讲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妥妥一副职场中老年人的典型面貌。

形象什么的咋也不去过多评论,就大哥在工作方面的表现,倒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很高的敬业度,深厚的专业知识,在负责的领域里轻车熟路,很快把公司能源这块做得有声有色,管得清清爽爽。

老板甚是满意,HR负责招聘的同事也是获得了赞赏。

不过,这大哥,年龄已经50+了。

03

我们公司里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同事的,有几位女同事甚至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但她们属于来公司来得早,公司这几年运营也稳定,没什么裁员等风波。

所以这几位也是属于安安稳稳要干退休的那种,大家也都理解。

但,在如今这样的就业环境下,特别是外面动辄35岁就业大限的气氛下,一个50+岁的中年人被招了进来。

其实,那一刻,还是多少让人有点"意外"的。

(不过当下这么一说,我才发现自己有多么狭隘,居然对这种现象无脑苟同了)

人是群体动物,往往很难在一个大环境里保持意识的绝对客观理智,常会被KOL(意见领袖)所影响。

在这个例子上,我对35岁现象的怀疑态度就更深了一些。

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照这意思,35岁算啥啊,55感觉都不是什么问题嘛(YY?)

此时此刻,我好像有点看到了我55岁的样子,这种感觉瞬间让我觉得"安全感"十足,对公司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04

但愿,这种谜之自信不是我个人的片面理解。

毕竟案例只是案例,也许存在幸存者偏差,我们还是需要相信专业的力量,企业(特别是外企)的HR一定有自己的判断和逻辑。

于是我问了下我们HR关于年龄的问题,她以这个例子做了几点分享,让我觉得更安心了不少:

首先,职场中的年龄限制不是绝对的。

有一些企业(比如互联网)可能会在招聘时设置年龄上限,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样的考虑,企业看重的更多是候选人的能力、经验和潜力,而非单纯的年龄。

其次,年龄本身也不是决定职场竞争力的唯一因素。

年轻人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优势,如适应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等,但中年人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更深厚的人脉资源,以及更成熟的职业素养。

这些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年龄更为重要。

最后,职场中的竞争是多元化的。

不同的行业、企业和岗位对候选人的要求各不相同,有些企业可能更注重候选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而有些企业则更注重候选人的稳定性和经验积累。

因此,35岁是职场竞争力分水岭的观点,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这句我爱听)。

05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希望,职场中年的你:

少些年龄焦虑,多些能量和力量,相信自己!

年龄上去了,并不代表心态和职业性就下去了。

持续保持自身在职业方面的新鲜度和健康度。

35,45又如何,55依然还会是HR的菜!

共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欢迎 点赞,转发,在看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