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二月初六,太后武则天召集百官于乾元殿,宰相裴炎与刘祎之、程务挺、张虔勖等领兵入宫,宣读太后的命令,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

李显直接懵了,他在683年的十二月十一日才继位,这还不到两个月,怎么就要废为庐陵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实在是想不通,一个是他的亲生母亲,一个是接受父亲遗诏辅佐他的辅政大臣,武则天和裴炎为什么会联合起来废黜他?

李显想不通就直接问:“我有什么罪?”

武则天毫不留情的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出自《资治通鉴》)

当初李治病逝前留下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出自《资治通鉴》)所以李显继位后,尊母亲武则天为皇太后,政事都取决于武则天。

但李显好歹是一个大唐皇帝,也是有血性的,又怎么可能真的做一个傀儡皇帝,他必须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来和武则天抗衡。

所以他准备将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任命为侍中,还打算让乳母的儿子做五品官,但这些遭到了宰相裴炎的拒绝。

李显一听裴炎反对很是生气,要知道武则天压着他已经让他备受掣肘,结果宰相裴炎也不站在他这一边,也试图压着他,他如何能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忍无可忍之下直接对裴炎说:“我就算是将天下都交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的,难道还吝啬侍中职位?”

这自然是李显的气话,但他是真的准备扶植韦氏外戚,而裴炎从李显的话中感觉到了畏惧,因为李显显然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也不愿意听他这个宰相的。

长此以往,李显会是一个不可控的皇帝,裴炎自然不愿意见到这样的李显,于是就将这件事告诉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更加不希望李显不可控,如果李显心甘情愿做一个傀儡皇帝,武则天自然愿意留着这个儿子,如果他不愿意,就直接踢出局就是了。

于是武则天和裴炎就谋划了废帝事宜,两人将李显废为庐陵王的第二天,也就是684年二月初七,武则天的第四子刘旦被立为皇帝,但居于别殿,不得干预政事,而政事取决于武则天。

又两天后,武则天命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原太子李贤的住宅,以防止李贤作乱,结果丘神勣到了巴州后就将李贤囚禁于别室,然后逼其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在李治去世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武则天将次子李贤处死,将第三子李显废为庐陵王赶出了京城,将第四子李旦立为皇帝,软禁在宫中,不得干预政事。

自此之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成了大唐王朝的主宰。

这自然引起了包括李唐宗室在内的很多人的不满,这种不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生乱,扬州就聚集了这样一群试图作乱的人。

当时唐朝名将李勣之孙李敬业、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御史魏思温等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降职的降职、免官的免官。

他们聚集在扬州,聊起各自的境遇,想到朝廷的各种变动,就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

这群人以李敬业为首很快就成立了三个府署:匡复府、英公府和扬州大都督府,其中李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唐之奇和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和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别说,这样的一个配置,不过十来天就聚集了十多万人,有了人,下一步就是讨伐,都说师出有名,讨伐自然也需要理由。

于是骆宾王就负责写了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来也被叫《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所谓檄文,即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先指出讨伐对象的罪行,再点名讨伐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其实就是既要师出有名,又要获得广泛的支持。

骆宾王的这篇檄文开篇就是:“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接下来更是字字句句都是武则天的罪行,对于这样的一个武则天,身为“皇唐旧臣,公侯冢子”的李敬业自然就举起了匡复大旗,为社稷而战,大家都应该跟随。

檄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谓振聋发聩,可以说,这篇檄文写的慷慨激昂,成功激起了世人对武则天的不满,无疑写的是很成功的。

其实,不仅世人被这篇檄文激的热血沸腾,就是武则天这个被讨伐的对象看了檄文都很是感慨。

《唐才子传》记载,武则天看完后大惊,问:“这是谁写的?”

有人就说是骆宾王,身边的人还以为武则天要特别惩治这个写檄文的人,结果武则天在意的根本不是这个。

她叹息一声,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

什么意思呢?有如此大才却不重用,是宰相之过。

是的,武则天看完这篇檄文后第一感觉是没能重用骆宾王这个有才之人,而并非檄文对她的讨伐。

其实武则天走到当时之境地,早已经对这些东西免疫了,也或者说她早就做好了应对一切的准备,这样的檄文于别人来说可抵千军万马,于她来说不痛不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是骆宾王历数了她很多罪状又如何,并不能动摇她的权力,她每走一步都是稳扎稳打,这于她来说其实算不上太大的事情。

684年九月,李敬业发布檄文,为讨伐武则天做最后的准备,或许是为了万无一失,李敬业还找来了一个相貌和已故太子李贤很像的人,说:“李贤并没有死,而是逃到了这座城里,他命令我们起兵。”

所以说李敬业不仅要匡复庐陵王,还侍奉“李贤”以号令天下,短时间内确实聚集了很多的人,形成了很大的势力。

对此,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对策,结果裴炎说:“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出自《资治通鉴》)

是的,裴炎让武则天还政于唐睿宗李旦,这样不讨自平,武则天自然不可能还政于李旦,她将裴炎直接下狱,然后任命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讨伐李敬业。

这一场平叛刚开始并不好打,但后来形势变了。

问题出在李敬业那边,李敬业开始的浩浩荡荡,但过程中却自己犯了错误,他没有按照魏思温的设想直指洛阳,反而准备以江都为据点图谋霸业,也因此兵分两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思温对杜求仁说:“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

李敬业很快就败了,仅仅两个月就败了,684年十一月十八日,李敬业的部下将李敬业、李敬猷、骆宾王杀死以投降。

当然,李敬业是真的死了,武则天还追削李敬业祖父和父亲的官职爵位,掘墓砍棺,还恢复了他们的徐姓,李敬业变成了徐敬业。

可叹李勣一世英名,死后还被孙子牵连,不得安宁。

而骆宾王有没有死,一直没有定论,《资治通鉴》说他和李敬业一起被杀了,《旧唐书》也说骆宾王兵败被诛,《新唐书》则说骆宾王在兵败后不知所踪,还有一些记载提到骆宾王落发为僧,以躲避祸患。

各种说法都有,不过,唯一肯定的是,这一次事件后,骆宾王再没有出现在人前。

而武则天对他的才学依旧念念不忘,《旧唐书》记载:“则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