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三言是冯梦龙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则是凌濛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我们要说的故事是《初刻拍案惊奇》全书的第一篇,题名为“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袖珍拍案惊奇》同人堂藏板(庆应大学图书馆藏)

故事的主人公叫文若虚,是苏州人,想要学别人做点生意图利,却是每每亏本赔光了家当,被人笑话是“倒运汉”(倒霉蛋)。某次同乡四十多人结伴去海外做生意,文若虚趁机跟去长长见识。没有本钱置办货物贩卖,于是用仅有的一两银子买了百多斤称为“洞庭红”的桔子上船。然而,这一次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开得船来,渐渐出了海日,只见银涛卷雪,雪浪翻银。湍转则日月似惊,浪动则星河如覆。三五日间,随风漂去,也不觉过了多少路程。忽至一个地方,舟中望去,人烟凑聚,城郭巍峨,晓得是到了甚么国都了。舟人把船撑入藏风避浪的小港内,钉了桩撅,下了铁锚,缆好了。船中人多上岸。打一看,元来是来过的所在,名曰吉零国。元来这边中国货物拿到那边,一倍就有三倍价。换了那边货物,带到中国也是如此。一往一回,却不便有八九倍利息,所以人都拚死走这条路。众人多是做过交易的,各有熟识经纪、歇家、通事人等,各自上岸找寻发货去了,只留文若虚在船中看船。路径不熟,也无走处。

正闷坐间,猛可想起道:“我那一篓红桔,自从到船中,不曾开看,莫不人气蒸烂了?趁着众人不在,看看则个。”叫那水手在舱板底下翻将起来,打开了篓看时,面上多是好好的。放心不下,索性搬将出来,都摆在甲板上面。也是合该发迹,时来福凑。摆得满船红焰焰的,远远望来,就是万点火光,一天星斗。岸上走的人,都拢将来问道:“是甚么好东西呵?”文若虚只不答应。看见中间有个把一点头的,拣了出来,掐破就吃。岸上看的一发多了,惊笑道:“元来是吃得的!”就中有个好事的,便来问价:“多少一个?”文若虚不省得他们说话,船上人却晓得,就扯个谎哄他,竖起一个指头,说:“要一钱一颗。”那问的人揭开长衣,露出那兜罗锦红裹肚来,一手摸出银钱一个来,道:“买一个尝尝。”文若虚接了银钱,手中等等看,约有两把重。心下想道:“不知这些银子,要买多少,也不见秤秤,且先把一个与他看样。”拣个大些的,红得可爱的,递一个上去。只见那个人接上手,颠了一颠道:“好东西呵!”扑的就劈开来,香气扑鼻。连旁边闻着的许多人,大家喝一声采。那买的不知好歹,看见船上吃法,也学他去了皮,却不分囊,一块塞在口里,甘水满咽喉,连核都不吐,吞下去了。哈哈大笑道:“妙哉!妙哉!”又伸手到裹肚里,摸出十个银钱来,说:“我要买十个进奉去。”文若虚喜出望外,拣十个与他去了。那看的人见那人如此买去了,也有买一个的,也有买两个、三个的,都是一般银钱。买了的,都千欢万喜去了。

元来彼国以银为钱,上有文采。有等龙凤文的,最贵重,其次人物,又次禽兽,又次树木,最下通用的,是水草,却都是银铸的,分两不异。适才买桔的,都是一样水草纹的,他道是把下等钱买了好东西去了,所以欢喜。也只是要小便宜肚肠,与中国人一样。须臾之间,三停里卖了二停。有的不带钱在身边的,老大懊悔,急忙取了钱转来。文若虚已此剩不多了,拿一个班道:“而今要留着自家用,不卖了。”其人情愿再增一个钱,四个钱买了二颗。口中哓哓说:“悔气!来得迟了。”旁边人见他增了价,就埋怨道:“我每还要买个,如何把价钱增长了他的?”买的人道:“你不听得他方才说,兀自不卖了?”

正在议论间,只见首先买十颗的那一个人,骑了一匹青骢马,飞也似奔到船边,下了马,分开人丛,对船上大喝道:“不要零卖!不要零卖!是有的俺多要买。俺家头目要买去进克汗哩。”看的人听见这话,便远远走开,站住了看。文若虚是伶俐的人,看见来势,已自瞧科在眼里,晓得是个好主顾了。连忙把篓里尽数倾出来,止剩五十余颗。数了一数,又拿起班来说道:“适间讲过要留着自用,不得卖了。今肯加些价钱,再让几颗去罢。适间已卖出两个钱一颗了。”其人在马背上拖下一大囊,摸出钱来,另是一样树木纹的,说道:”如此钱一个罢了。”文若虚道:“不情愿,只照前样罢了。”那人笑了一笑,又把手去摸出一个龙凤纹的来道:“这样的一个如何?”文若虚又道:“不情愿,只要前样的。”那人又笑道:“此钱一个抵百个,料也没得与你,只是与你耍。你不要俺这一个,却要那等的,是个傻子!你那东西,肯都与俺了,俺再加你一个那等的,也不打紧。”文若虚数了一数,有五十二颗,准准的要了他一百五十六个水草银钱。那人连竹篓都要了,又丢了一个钱,把篓拴在马上,笑吟吟地一鞭去了。看的人见没得卖了,一哄而散。

文若虚见人散了,到舱里把一个钱秤一秤,有八钱七分多重,秤过数个都是一般。总数一数,共有一千个差不多。把两个赏了船家,其余收拾在包里了。笑一声道:“那盲子好灵卦也!”欢喜不尽,只等同船人来对他说笑则个。

《明史》外国传中有一处提及“吉零国”:

巴剌西,去中国绝远。正德六年遣使臣沙地白入贡,言其国在南海,始奉王命来朝,舟行四年半,遭风飘至西澜海,舟坏,止存一小艇,又飘流八日,至得吉零国,居一年。至秘得,居八月。乃遵陆行,阅二十六日抵暹罗,以情告王,获赐日给,且赐妇女四人,居四年。迄今年五月始附番舶入广东,得达阙下。进金叶表,贡祖母绿一,珊瑚树、琉璃瓶、玻璃盏各四,及玛瑙珠、胡黑丹诸物。帝嘉其远来,赐赉有加。

前人考证,认为这段记载中的巴剌西指波斯、西澜指锡兰,而将吉零国归于丹那沙林(今天的缅甸德林达依省)。不过丹那沙林和周边地区都没有使用大型银币的传统,也绝不是从江苏出海三五日间可以驶达的。故事里应该只是单纯借用了“吉零”的国名。

倒是关于银钱的部分,值得细加探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通行宝钞(SBP拍卖拍品图)

明朝初年一度效仿元制,印造“大明通行宝钞”,通行纸币和铜钱,禁止交易使用金银。到仁宗时(1424年-1425年),民间交易已经是“惟用金银,钞滞不行”。到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50年),开始将原本以实物粮食收取的赋税折合银两征收,“驰用银之禁”,银两作为流通货币已经获得了官方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广州府倾解椒木军饷银伍拾两(SBP拍卖拍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素面五两银锭(北京诚轩拍卖拍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素面一两银锭(北京诚轩拍卖拍品图)

不过明代白银流通的形态仍然是作为称量货币的银锭,“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故事里按个数使用、不同类型的花纹具有不同价值的银币与明代一般民众对作为货币的白银的认知相去甚远。这些想法会不会是出自于当年出海营商者对于海外银币的认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常见贸易银币(SBP拍卖拍品图)

《初刻拍案惊奇》成书于天启七年(1627年),这个时间点上,今天耳熟能详的贸易银元例如荷兰马剑、地球双柱、人像双柱、鹰洋、站洋、坐洋都还没有问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见银山遗迹(岛根县官方观光指南)

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已经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来自于三条主要的通道。其中之一是近邻日本,随着16世纪日本各地银矿的开发,特别是大型银矿石见银山引入了新的精炼技术灰吹法之后,产量大增,白银开始成为中日贸易日本一方重要的出口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世纪到17世纪初,日本出口的白银主要以经过精炼的银块(灰吹银)为主。庆长14年(1609年)幕府下令禁止灰吹银的出口,要求对外贸易的结算统一使用庆长六年(1601年)开始发行的庆长丁银,这是一种纯度在80%左右的银锭。无论是灰吹银还是庆长丁银,本质上仍然是需要称重使用的银锭,并不会是“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故事里银币概念的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尼拉大帆船航路

第二条通道是西班牙人的大帆船贸易。从16世纪中期开始,西班牙人从美洲殖民地的阿卡普尔科定期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向菲律宾殖民地的马尼拉运送大量的美洲白银,并运回以此收购的中国商品。这成为西属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的重要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属美洲8 Real打制币(SBP拍卖拍品图)

从这条通道流入白银的形态是当时的西属美洲打制银币,这很有可能会是海外贸易中中国商人对重量接近一两且按个数计算价值的银币直观感受的来源。

这条通道流入的白银多到什么程度?从大兴矿税的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吕宋(菲律宾)机易山事件可以略知一二,《明史》中的记录如下:

其时矿税使者四出,奸宄蜂起言利,有阎应龙、张嶷者,言吕宋机易山素产金银,采之,岁可得金十万两、银三十万两,以三十年七月诣阙奏闻,帝即纳之。命下,举朝骇异。……事下福建守臣,持不欲行,而迫于朝命,乃遣海澄丞王时和、百户干一成偕嶷往勘。吕宋人闻之大骇。华人流寓者谓之曰:“天朝无他意,特是奸徒横生事端。今遣使者按验,俾奸徒自穷,便于还报耳。”其酋意稍解,命诸僧散花道旁,若敬朝使,而盛陈兵卫迓之。时和等入,酋为置宴,问曰:“天朝欲遣人开山。山各有主,安得开?譬中华有山,可容我国开耶?”且言:“树生金豆,是何树所生?”时和不能对,数视嶷,嶷曰:“此地皆金,何必问豆所自?”上下皆大笑,留嶷,欲杀之。诸华人共解,乃获释归。时和还任,即病悸死。守臣以闻,请治嶷妄言罪。事已止矣,而吕宋人终自疑,谓天朝将袭取其国,诸流寓者为内应,潜谋杀之。

明年,声言发兵侵旁国,厚价市铁器。华人贪利尽鬻之,于是家无寸铁。酋乃下令录华人姓名,分三百人为一院,入即歼之。事稍露,华人群走菜园。酋发兵攻,众无兵仗,死无算,奔大仑山。蛮人复来攻,众殊死斗,蛮兵少挫。酋旋悔,遣使议和。众疑其伪,扑杀之。酋大怒,敛众入城,设伏城旁。众饥甚,悉下山攻城。伏发,众大败,先后死者二万五千人。酋寻出令,诸所掠华人赀,悉封识贮库。移书闽中守臣,言华人将谋乱,不得已先之,请令死者家属往取其孥与帑。巡抚徐学聚等亟告变于朝,帝惊悼,下法司议奸徒罪。三十二年十二月议上,帝曰:“嶷等欺诳朝廷,生衅海外,致二万商民尽膏锋刃,损威辱国,死有余辜,即枭首传示海上。吕宋酋擅杀商民,抚按官议罪以闻。”学聚等乃移檄吕宋,数以擅杀罪,令送死者妻子归,竟不能讨也。其后,华人复稍稍往,而蛮人利中国互市,亦不拒,久之复成聚。

“树生金豆”自然是无稽之谈,不过阎应龙和张嶷指称吕宋机易山素产金银,每年开采可得金十万两、银三十万两,很可能是因为曾经接触过这个方向的海商或者他们本身就有前往吕宋营商的经验,对西班牙人源源不绝拿出白银购买中国货物背后的缘由进行了自己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世纪初英国闸门钱币(St. James拍卖拍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01年荷兰联合阿姆斯特丹公司钱币(Seki Collection,HA拍卖拍品图)

第三条通道则是从欧洲带来的白银,除了从欧洲转道而来的西属美洲白银之外,如之前在《失败的闸门:早期英国东方贸易银币》介绍过的17世纪初英国为了东方贸易而制造的闸门钱币和1601年荷兰联合阿姆斯特丹公司钱币等早期贸易钱币往往都是西属美洲银币的仿制品,也都不太成功,并没有在远东留下太多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狮子银币(Heritage Europe拍卖拍品图)

此外,17世纪初在远东相当活跃的荷兰人还带来了他们本土的狮子银币(Leeuwendaalder),今天在东南亚也时有发现,这有可能是当时中国商人见到的另一种银币。

不过,西属美洲8 Real打制币、模仿西属美洲银币的贸易银币主币以及狮子银币重量大体都在27克上下,与后来中国银元沿用的七钱二分的重量大致相同。而故事里银币的重量为八钱七分,大约相当于32克左右,与后来的荷兰马剑的重量倒是比较接近,是否在当时实有所本,暂时仍是一个谜。

声明:本文转载自“南洋钱币志”微信公众号,作者: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