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青

柳青,本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三)生于吴堡县寺沟村。1936年,他的散文《待车》在《中学生文艺季刊》上公开发表时,第一次用了“柳青”的笔名。

1938年,他离开学校奔赴延安。1943年春节刚过,组织上分配他到米脂县印斗区三乡担任文书。在三乡,他常和农民同吃同住,对各村的各色人等了然在心,尤其善于做思想工作。

吕家崄的吕能俭家业富实,雇3个长工,能写会算,当过多年保长,柳青经常对他讲革命道理,像知心朋友一样。后来,吕能俭把两个长工辞了、自己拦羊,也不给穷人放贷了,还把自己的粮食分给穷人吃。

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他和一批干部被派往东北大连做接收工作,他以主编身份管理刚接收的书店及一个印刷厂。在工作走上正轨后,他申请脱产创作,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

这部小说先后经过几十次调整,上百次修改,终于在1947年5月完成。作品真实感人,先后印刷7次,发行70万册。而实际上、作为作家,早在延安时、他就有“陕北契诃夫”之称了。

1963 年,柳青与皇甫村农民在田间交谈,右一为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3 年,柳青与皇甫村农民在田间交谈,右一为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
1963 年,柳青与皇甫人民公社干部交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3 年,柳青与皇甫人民公社干部交谈

到了1947年7月,他向组织申请,离开东北回陕北米脂,扎到粮站里、了解沙家店粮站的干部和群众为了支援前线,转移和保护粮食的英勇事迹。1951年3月,他写完了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并很快出版。有人说,柳青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三级跳”,《铜墙铁壁》是第二跳。

柳青说,他写作前始终思考三个问题:“我看见了什么?我看得正确吗?我写出来对人民有利吗?”

柳青曾写过一部10万字的小长篇,反映新老干部之间的矛盾,但他后来断然焚烧了这部作品。1954年,他开始写作《创业史》的第一稿,共写了24章,但自己觉得反映时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所以直到1959年4月、才开始以每期两章开始在《延河》杂志连载。

创业史》真实记录了我国广大农村在土地改革和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后发生的一场无比深刻、尖锐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出版后,这本书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高度赞赏和喜爱,被认为将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

柳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青

1978年6月13日,柳青不幸在北京朝阳医院逝世。后来,在柳青百年诞辰时,有个叫阎纲的知名作家,在纪念文章中写道:

  •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中国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的过程。’

  • 柳青以惊人的、顽强的意志,义无反顾投身生活长达十四年之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写作,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到死留下人格魅力,留下划时代的《创业史》。我们不妨作一番对照,毛主席以上所要求于文学家的哪一条柳青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