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一位传奇女子的一生落墨纸上,这本书既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物传记,也是一部记录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

■邹安超

两位耄耋老人,她们在谈论着过往,回忆曾经的友谊,笑意盈盈……

这是张鉴最近出版的报告文学集《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封面上的图景。而翻开此书,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中国“十大功勋”外教——伊莎白·柯鲁克光辉灿烂的一生,以及她与兴隆场(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80年的深情厚谊。张鉴充满情感的生动追述,还原了伊莎白在兴隆场的奋斗历程,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有着丰富精神与生命内涵的伊莎白。

一滴水,虽小且弱,但却有水滴石穿的坚韧。

伊莎白是加拿大传教士之女,从小家境优渥,面对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她有着敢于创新实践,为拯救劳苦大众付出努力的共产国际精神。

伊莎白最初热衷人类学调查。20世纪40年代,伊莎白受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晏阳初之邀,来到兴隆场参加乡村建设实验,与合作伙伴俞锡玑等一起调查全乡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开办了妇女识字班、引进西医、创建食盐合作社等,与兴隆场人一起接受战火的洗礼,感受时代大潮的激荡。在她看到现实社会的“战乱、贫穷、疾病……贫富不均、等级悬殊、恶权称霸”时,从心底认识到,要改变这些现状不能只研究人类学这门学科,而应好好研究这个社会……

由此,朴素的信仰在现实的历练与深沉的思考中,慢慢得到锤炼与升华。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伊莎白六次重返大兴镇,关心和支持大兴镇的建设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而与兴隆场有关的跌宕起伏的战争岁月,是她铭刻一生的记忆,也成为她晚年倾尽全力完成人类学家梦想的重要基石。

她跨越国界、制度、文化、信仰的差异,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每一位中国人。

为表现伊莎白人生的奋斗历程,张鉴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述或问答,而是精心布局,让读者为她讲述的深入而牵动心绪,累积的情感达到高潮时,便放慢记述的节奏,以轻松和优美的语调,让读者的情感平和起来。无论是叙述的方式还是事件的筛选,都紧扣人心,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让读者产生共鸣,以娓娓道来的耐性,将读者带进那个不平静的时代。

所述场景的代入感极强,是张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特点。全书撷取了一个个片段,以小说的手法设置场景,犹如情景剧式的展演,极为细致地还原了人物情态与曾经在那里发生的故事。所记之事,仿佛读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一般。这样的表达,让读者不自觉就回到历史现场,成了参与者和“剧”中人。

在讲述伊莎白经历的同时,作者还翔实而细腻地为读者还原了以兴隆场为代表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西部农村的历史现状,描绘出一幅幅抗战时期重庆的社会画卷,再现了当地政治、经济、医疗、教育、婚恋、制度等现实状况,让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伊莎白立体而鲜活起来。同时,作者塑造出她的合作伙伴俞锡玑、李文锦、朱秀珍、孙恩三等早期乡村建设实验者的人物形象,而兴隆场的乡长、保长、团丁、贫民、雇工、土匪、烟民、孤寡等形形色色的配角也刻画得鲜活真实。因此,这部作品虽以人物为中心,却能从中窥见20世纪40年代中国乡村生活的侧面——与之对照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大兴镇,这里有改革开放后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的精准模式。

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的语言,是优美而诗化的。张鉴是多产作家,诗、小说和散文等各类文学体裁都有涉及。她的现代诗,感情真挚,无论是形象还是意象都真实准确,且极具思想性。应用于报告文学体裁中,更是轻车熟路。开篇便让读者见识了她优美的诗化语言——“她在时光里静静闪耀。阳光如水,温暖地倾泻在大兴镇的每一个角落……”感染力和号召力呼之欲出,不知不觉便沉浸在阅读的美境中不能自拔。

读到书的最后,我们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精神与作家的思想高度得以契合。作为新时代的文学作品,张鉴的写作扣紧时代之声。显而易见,张鉴的思想与伊莎白老人的大爱融合交集,这样的爱表述在作品里,烙刻进骨髓之中,表现在意念之间。未来,我相信,张鉴会带着这样的思想继续向前,奔向远方。

掩卷而思,这本书洋洋洒洒近40万字,大气磅礴,有历史的厚度、生命的力度和人性的温度。因为张鉴有着对伊莎白至高的崇敬,又有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故此,整部作品将一位传奇女子的一生落墨纸上,鲜活灵动。全书贯穿了伊莎白的百年人生,同时也糅合了政治、教育、学术、民俗、地理等知识,既是一个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物传记,也是一部记录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