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今天我们可以回家啦!”

6月1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小儿外科病房里,34岁的曾柔(化名)一边轻声安抚着宝宝,一边写下感谢信,向参与救治的产科、小儿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及手术室护理团队等多学科团队表达谢意。

同济医院产科主任医师吴媛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曾柔的怀孕之路并不平坦,自2017年结婚以来,她历经7年备孕,2019年不幸怀上葡萄胎,不得不接受流产和化疗,体重一度飙升至180斤。为了再次怀孕,曾柔前后100次前往同济医院监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变化。

2023年初,医生告知她可以准备怀孕,曾柔通过3个月的运动和饮食管理,成功减重30斤,并在9月自然怀孕。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怀孕15周时,曾柔在早期排畸检查中发现胎儿患有脐膨出。

面对这一打击,曾柔不想放弃,“即使面对如此低概率的葡萄胎,我也走过来了。我相信同济医院的医生,只要不是绝路,就有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媛媛与吴晓娟为新生宝宝实施腹部修复手术。医院供图

为了更好地帮助曾柔,吴媛媛与小儿外科吴晓娟副主任医师一同进行了会诊,综合评估建议她保下这一胎。吴晓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脐膨出是一种先天性腹壁畸形疾病,婴儿的肠管和其他腹腔器官在体外,只覆盖着一层由羊膜和腹膜组成的透明薄膜。

曾柔严格遵守医嘱,定期产检的同时,同济医院还为她组建了MDT多学科团队,制定了详尽的治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6月1日,孕37周的曾柔经剖宫产生下了一个3.22千克的男孩。隔壁的手术室里,小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护理团队迅速为新生宝宝实施了腹部修复手术。尽管新生儿出生时,半叶肝脏及大部分小肠跑到了体外,形成了一个约6厘米膨出物,但幸运的是,他的腹壁发育情况良好,缺损部位仅3厘米。

吴晓娟医生团队顺利将所有的脏器回纳到了腹腔,还对缺损部位进行了精细修补,并为新生儿进行了肚脐的成形手术,避免了未来二期手术的可能。术后,宝宝恢复迅速,第二天即拔除了气管插管,24小时内大便小便通畅。

如今,曾柔和宝宝终于顺利出院,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