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学文(1927年3月-2000年2月30日)。原是本乡亢窊村赵根虎之次子。家里少地亩、大人口,吃了上顿没下顿,十四岁时就离家给山南栾川地主家放牛。张沟杨姓后院十九世庚申公膝下无子,外甥跟舅,赵学文改为杨学文。社会板荡,匪盗四起,再加天灾人祸,杨门庚辛、庚申、辛卯、壬子叔伯弟兄四个相继亡殁或下落不明,全由学文承嗣。

上世纪五十年代,水旱蝗汤(军阀汤恩伯)“跑老日”,国共打仗“拉大锯”,豫西地区民情彪悍,是兵家必争之地。洛宁是革命老区,很早就有李翔悟、温旭阳、曲乃生等中共地下党员传播革命火种。

1945年,曲书城、王振纪、王宏博、徐元卿在西山底成立洛南抗日办事处。日寇投降后学文就参加“土八路”打游击,虽然只有十来岁刚有枪高,就跟着洪岑村的老革命郭中立、张万一“背手枪”。并自嘲说:你们是“土八路”,我就算是个“七路半”吧!

1947年8月31日西山底徐肇基带兵解放洛宁城,9月11日洛南县民主政府成立,11月1日杨学文就经历了著名的“中山镇事件”。

1947年10月末,由郭中立、曲书焦带领的洛南县民主政府第三区土改工作队进驻孙洪峪中山镇,发动群众,成立农会,进行土改,杨学文是工作队中最年轻的一员。

11月1日,由洛南县委副书记张士遇、县委组织部干事张兴华到中山镇检查工作。当天刚好是中山镇逢集,土匪刘玉堂等80余人趁集日人多混入镇中,对工作队搞突然袭击并抢夺财物。工作队员们一方面掩护群众疏散,一方面边打边撤退到丁同庆家炮楼内,顽强坚守。

县长曲书城那天到夏前头村检查工作,听到枪声,立即率领县大队以猛烈的火力攻占中山镇北寨门,匪徒们慌忙顺南门逃往山中。杨学文背着工作队的公文包,紧紧跟着郭中立寸步不离,表现得非常勇敢。为了纪念在此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张兴华烈士,县政府决定把中山镇改名为兴华镇。

1948年2月初,国民党正规军裴昌会部纠结地方土顽武装数千人马,对洛南县民主政权进行疯狂反扑。为了避开锋芒避免损失,27日,由县委副书记张士遇、副县长张逢溪、公安局长马志明、一区区长党炳坤等带领机关人员和四个区干队、农会会员、民兵及家属300余人,杨学文认识的有张窊王江水(二区政府工作员)、贺全章、洪岭郭建民、侯峪韦绍宗等人(二区政府秘书),同往豫鄂陕三分区驻地嵩县寺庄转移。山高坡陡,冰冻雪飘,风冽夜黑,人们被困到一处绝壁上,顺着一条雨水冲刷成的石壕“出溜”下悬崖。后来人们戏称当时过来的人都是“出溜沟大学”毕业的,都是老革命同志。

次日拂晓,当人困马乏的队伍行至嵩县陶村时,突然遭到嵩县土顽武装马青发部包围。张士遇、张逢溪、马志明率领大部分人员打出了村子,冲上北面山峰,杀出重围。其他人在与匪徒战斗中,党炳坤等15人牺牲,40多人被俘。贾念祥和老干部王参谋等34人惨遭杀害。这就是著名的“陶村事件”。杨学文、王江水等人九死一生,侥幸逃过了这一劫。

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洗礼,1948年杨学文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一直在肃匪反霸、互助合作、发展生产等村、乡级岗位上冲锋陷阵,奋斗不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时期任钢铁营营长,夜以继日奋战在秀才岭炼铁工地。大兴水利时,修汤沟、土门坡、杨坪水库,修庙沟崖盘山石渠,曾数次担任指挥长,和山底村徐景元、张窊王全生等同志一道,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把深山清泉引至杨岭坡头。

公社要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是个新生事物,谁也没有弄过,经研究决定,先把乌纱帽扣到杨学文头上再说。学文这个光杆司令,招兵买马,成立机构,走家入户,发动社员,集资入股,把群众手中的闲钱集中起来,借贷给着急用钱发展生产或经营的人家。也就是把民间私自借贷行为上升为公共行为,例行合法借贷手续,打消双方顾虑,避免借贷纠纷。

入股社员年终有利息分红,集体又可增加公共积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情。只要把原由、利害给群众说明白,农民大众最通情达理,很快就轰轰烈烈干得风生水起,竟然步入全县先进行列,成了一名响当当的信用合作社主任。期间,除两度回张沟兼任村支部书记外,他风风雨雨、兢兢业业地一直干到退休。往来多少笔账目,没有出现过差错。

在他第二次回村兼任支部书记的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学文在公社开完会,心里还萦记着场里正摊晒着一场新麦,连饭也没顾着吃,就一溜小跑赶回五里之遥的家。当学文风风火火跑到第三生产队场一看,偌大的一场麦籽儿连一个人影也没有。

南山爨坡顶上乌云带帽,说不定风顺就是一场猛雨。他急中生智,抓起防火水缸里的一只破沿铜盆,站到崖脑头就敲了起来。边敲边吆喝:“要下雨了!快来抢麦啊......”

场里晒麦是不能回家吃饭的,本来社员心中就不踏实。群众们听到喧呼(xie huo)声,撂下饭碗失急慌忙就往场里窜。有抓推杷的、有拿扫帚的,手忙脚乱地一个比一个干得那个邪乎。

不一会,电闪雷鸣风雨而至时,场里已拾掇得场光地净。学文心中窝着的那把火没处出,掫(zhou)起一把扫帚就往当队长的赵学周身上拍,撵得队长满场窜——原来赵学周就是他的亲兄弟。

从此以后,全村在“五黄六月,绣女下楼”的老传统后又续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晒麦碾场,饭送到场;谁家送得晚,当场打婆娘!”逼捰(luo)得“婆娘”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饭菜一个比一个做得好,打麦场变成了“婆娘”们的厨艺比赛场。

1948年底土改复查时,学文将长兄赵学周、三弟赵元周全家搬迁到张沟村,分了房子和土地,成了张沟村村民,兄弟们才聚到一起。四弟赵保安,在家庭最困难时期看(kan)给了东南村吴姓,成了吴保安。在讨饭途中寄养给宜阳五里庙村陈家做童养媳的大姐文英,在中年丧夫后也携子柱子来投奔学文,后与张窊王岳保续缘,陈柱子成了王建华。像这样亲哥弟兄四人竟头顶三家姓氏、同胞六人(姐文英,妹拴兴)分散各地的现象,在万恶的旧社会里真不知道还有多少。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之合家团聚,安居乐业。兄弟四人,四名党员,他们牢记入党誓言,不忘翻身初心,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一个个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来源:《洛宁杨岭杨氏家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