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缘何受邀“出海” 地方戏+小剧场 枣乡戏曲的破圈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首部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缘何受邀“出海” 地方戏+小剧场 枣乡戏曲的破圈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地方戏的戏迷在何处?基层文艺院团路在何方?

是躲进博物馆还是勇敢闯市场,是扎根小乡土还是迈向大世界?是坚守传统还是破圈出圈?在如此矛盾纠结中,不少文艺院团迷失了自己、陷入了困境。

在滨州沾化,冬枣树下,有种名叫“渔鼓戏”的地方戏,它给出了一个别致答案——以创新写传承,以破圈谋自强。

日前,当地排演了首部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80后为主的主创团队,三位90后演员,支撑起100分钟的剧情。“青春、时尚、回味无穷”,这是观众的第一感受。谢幕时,山东各地剧团专业人士起立鼓掌,枣乡老少齐声喝彩。研讨会上,多位中国戏剧大咖力荐:要送渔鼓戏走出国门,参加第六届国际实验戏剧节,出访日韩等国,助力中法友谊年。

那么,《今夕何夕》究竟有何魅力?为何能赢得农民、学生、专家不同圈层受众的一致好评?它有何自信、底气站上国际舞台?

站在中国戏曲地图前看,山东滨州是个“小戏高地”,当地既是吕剧发祥地,又有扽腔、渔鼓戏、东路梆子等独特曲种,且地域特色鲜明,各级戏曲院团不少,多次承办全国全省小戏展演、比赛等活动,是极有代表性的地域。因此,今天,走进“小戏高地”滨州,以沾化渔鼓戏为个案,审视百年老戏的新生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夕何夕》剧照,摄影 李振平

一出好戏,遮不住的青春洋溢

在很多人眼里,地方戏“土气”“老旧”“呆板”——台上尽是刚放下锄头的老农民,他们咿咿呀呀地唱、慢条斯理地演,那一成不变的故事、方言、老调“真该进博物馆了”。

可看了《今夕何夕》,很多人惊叹:“震撼!这哪是地方戏?”

这出戏“正青春”——编剧、导演是80后,主演都是90后。舞美简约,光影摇曳,立足戏曲本体的同时大胆吸纳了话剧、皮影、武术等元素。

这出戏“很拿人”——故事取材于《唐传奇·义侠》,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剧情扣人心弦,一个个悬念推出,一次次反转推进,让观众挪不开眼。

这出戏“能共情”——主角三人,一个曾是青楼花魁、一个是出身贼窝的书生、一个是始乱终弃的老者,三者悔过向善,命运却让他们再次成魔。“善恶一念间”,这让观众惊呼:“如果是我,怎么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刘敏点评:“这是一个通过共情使人向善的戏”。

首演现场,10位中国戏剧大咖点赞,山东省内20余家文艺院团的150余位同仁喝彩,350余位枣乡群众送上掌声,这是《今夕何夕》的演出盛况。最具代表性的观看感受,来自当地学生:“看这个地方戏,怎么有种追剧、玩剧本杀的刺激?”

可如此创新,还是渔鼓戏吗?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李小青指出:“从内核上来说,这出戏和渔鼓戏惩恶扬善的传统一脉相承。这是弘扬传统美德、弘扬传统文化的戏,对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有益,有其鲜明的社会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秦华生点评:“在结构上致敬传统,是元杂剧的戏剧结构”。山东省文化馆原馆长高鼑铸点评:“虽然是一个历史题材的戏,但非常有现实意义。人性一是个永久的主题。这个戏可以成为渔鼓戏的一个保留剧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夕何夕》剧照,摄影 李振平

首部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缘何受邀“出海” 地方戏+小剧场 枣乡戏曲的破圈密码(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首部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缘何受邀“出海” 地方戏+小剧场 枣乡戏曲的破圈密码(1)

一种好剧,掩不住的老酒枣香

青春的模样,却有着古老的根。

譬如,《今夕何夕》主演王巧玉生于1998年,台下的她带着稚气、天真,台上呈现却娴熟老到。这是因为,她有着16年的艺龄。王巧玉在“吕剧窝子”滨州博兴生长,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咿咿呀呀学唱,10岁时走进艺校学戏。而后,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就读。在北京,她不仅接受了国内著名戏曲艺术家的授业指导,还在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等剧场饱览佳作。因此,她有开放的心态、实验的精神接纳和呈现《今夕何夕》的守正创新。

再如,《今夕何夕》的编剧臧宝荣是个80后,2024年被授予获“戏剧中国”2023年度人物、“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她入行很早,多年随著名剧作家王新生学习。王新生作品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华奖、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臧宝荣既承接了前辈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又带着先锋理念推动古老戏曲的现代化发展。她曾为渔鼓戏创作的电影《枣乡喜事》在全国农村院线巡回放映。

创新不失纯真,先锋不丢本味。王巧玉、臧宝荣为代表的新一代戏剧人,对老戏有着刻入骨髓的深情和理解。

渔鼓戏,是柴禾垛里的一缕乡愁,是冬枣酿成的一壶老酒,但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曾一度面临失传、绝迹。

沾化渔鼓戏剧团团长王春贞回忆,改唱渔鼓戏之前,剧团演出市场一再萎缩,演职人员炸油条,卖豆芽,养鹌鹑,卖衣服,只求温饱。而渔鼓戏,当时被藏在柴禾垛、炕头上,有庄稼老人偶尔唱几声,还惹得年轻人烦躁:“叫魂一样……”

2006年3月,王春贞会同王永昌、王新生、孙洪林等专家,深入渔鼓戏发源地胡家营村调研、挖掘。他们发现:渔鼓戏起源于1723年(清雍正元年),曲调高亢质朴,功夫幽默鲜活,别具一格。跳出沾化做比较,渔鼓戏是全国罕有的独特味道,更贴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此时,恰逢我国非遗保护的第一次热潮,这让重拾、重塑渔鼓戏成为可能。

2006年7月,沾化县吕剧团正式更名“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近年,除了不断打捞、复排传统剧目,剧团还精心创排了《墙角》《村里有个烂筐子》《老邪上任》等现代乡土戏,都喜获成功。今天,它们不止是舞台上的“夺金专业户”,更是沾化下乡演出时群众的“第一选择”。8连冠,是它在近年全国小戏展演中的成绩,这个剧种还取得了群星奖、山东文化创新奖,进北京、到上海、下江南……

回头看,《今夕何夕》之所以在短时间编排下大获成功,其中根源之一,便是渔鼓戏它生来就有开放、包容、鲜活的属性,从不拘泥于所谓的“原生态思维”,容易吸收、嫁接其他艺术门类优点,并从容自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夕何夕》剧照,摄影 李振平

首部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缘何受邀“出海” 地方戏+小剧场 枣乡戏曲的破圈密码(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首部小剧场渔鼓戏《今夕何夕》缘何受邀“出海” 地方戏+小剧场 枣乡戏曲的破圈密码(2)

一个好剧团,唱得响的开放包容

一群年轻的高材生,怎么愿意“下嫁”地方戏?

王巧玉坦然作答:“别看是在小县城,但我们有戏演啊,刚进团就能当主角。再看在北京、天津、济南大型院团的同学们,登台当个B角都很难。我们从小学戏,将戏曲看作信仰。只要哪里有舞台、有戏迷,哪里就是我们的家!”

诚然,大城市文艺院团人才济济、前辈众多,年轻人即使绝迹在手,也需要十年乃至几十年的等待、磨砺。站上C位时,已人到中年了,创新、破圈的勇气往往少了几分。

而在沾化,人人都有戏,甚至人人都能当主角。目前,沾化渔鼓戏剧团共有36个编制人员,还有15名合同工。剧团勤于原创,还经常向外地院团“租借”,这让演员们“忙得不亦乐乎”。创作、比赛、下乡、进校园,人人档期满满,这保证了大家艺术水平的水涨船高,成就了奖杯与口碑同在的奇迹。

“兄弟单位来借演员,我从不拦挡,这是人家全团抬轿子,让咱演员长本事啊”,王春贞说,他不怕因此出现人才外流,这份自信来自当地财政、政策、编制的保障,也来自于剧团团结一心、青春洋溢的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鼓戏《审衙役》在第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上获最高奖——最佳推荐剧目奖等七项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团送戏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团送戏下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团“戏曲进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团演员排练 陈方明 摄影

近年,不断有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师生到沾化渔鼓戏剧团蹲点调研,从不同角度审视分析这个古老而青春的剧团。在众多论文中,有个共识:这是个活力十足、开放包容的团队,以开放包容的经营之道践行了守正创新。

如此“经营之道”,体现在诸多方面。

——剧团热心“帮工、换工”,从不吝“借人借物借舞台”。《今夕何夕》之所以有全国大咖、全省同行来捧场,众人拾柴火焰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剧团善于“攒人情”“换人情”。

——剧团与成长中的青年主创“双向奔赴”。如《今夕何夕》的导演刘军章是文化部2017年戏曲人才“千人计划”导演,导演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在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接连获奖。如今他在江苏工作,增长了开阔的眼界、创新的勇气,正处于黄金职业生涯的上升期。

——剧团敢于创新、勤于创新,善于“积小胜为大胜”。这个剧团善于鼓励每位成员做小创新、小探索,从一个个小成功里积累自信、经验,最终接过重担、实现突破。

如此,一个开放包容、极具创造性、生长型的剧团生态就日益养成。从而破解了“奖杯与口碑,场面大与资金省,专家点赞与群众喜爱,留住老戏迷与吸引新青年,扎根乡土与世界对话”之间的诸多矛盾。

不止渔鼓戏,如此开放、包容、团结、创新的基因,如今深植滨州各级文艺院团。近年,滨州完善“品质滨州 文艺赋能”精品创作培育激励机制,举全战线之力打造更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精品。针对各剧团实际,滨州“量身定做”了一批剧种个性鲜明、鲁北地域风情浓郁、以喜剧风格见长的小戏佳作。在这些接地气、冒热气的“小成功”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寻求小戏的大天地。

以《今夕何夕》为例,当地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的机制保障起到了重要助力。2023年以来,滨州对100项重点文化活动深入谋划、具体负责,确保了代表性项目推进过程的可操作、可落实、可评价。面对基层剧团在大型剧目创排上的人才短缺和项目资金争取难等现实困境,滨州在全市范围内,整合文艺资源重点突破,凝聚各院团骨干集中攻关,形成强大合力,打破了基层院团力量单薄、形式单一、效果单调的“瓶颈”,如此才有了《今夕何夕》的精益求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夕何夕》首演谢场

小戏闯出大天地。在《今夕何夕》受到第六届国际实验戏剧节等国际舞台的邀约的同时,滨州环渤海巡演大型红色题材吕剧《烈烈渤海红》、启动首届中国(滨州)精品小戏艺术节、建设吕剧基因数据库等行动也卓有成效。下一步,滨州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内容为王,持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让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