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记者 果君)5月30日起,央广网《我的大学——高招直通车》节目正式上线。各高校招办老师、特色学科老师、学生会干部陆续来到央广网,以直播形式详细介绍学校概况,实时回答网友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学校:武汉科技大学

嘉宾: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 朱明

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主持人:您能给我们介绍下武汉科技大学吗?

朱明: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1898年张之洞创办工艺学堂至今,已有126年办学历史。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厂以及“布、纱、丝、麻”四局等实业,为武汉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段历史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其实张之洞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相当大的贡献。武汉科技大学就溯源于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在创办新型工业时由于当时工程技术人才稀缺,工艺学堂应运而生。

历经传承和发展,1958年组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5年武汉钢铁学院和其他两所在汉高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9年更名武汉科技大学。

走过126年的办学历程,新时代的武科大已成为一所办学格局煌煌壮观、办学成绩硕果累累、办学影响声名远扬的高等学府。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5万余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企业掌门人。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00余亩。学校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校内湖——沁湖——是全国高校校园内面积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近200亩的宽阔水域是学校的绿化之肺,校园的主体建筑都是凭湖而建,校园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春可赏樱,夏可观荷,秋日丹桂飘香,冬日踏雪寻梅,四季皆是风景。沁湖中央有风景怡人的湖中绿洲——沁湖岛,面积1898平方米,暗合学校建校历史起点1898年,沁湖岛上建有谢师亭,沁湖岛与外界有连心桥相连,九曲三回,自然成趣,风景美不胜收。

主持人:从武汉科技大学的校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学校是一所理工类院校,那么武汉科技大学真的如此吗?

朱明: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学科分为14个门类,分别是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军和交叉学科,我们学校除了没有历史学、农学、军事学学科之外,其他学科门类都涵盖了。覆盖面这么广,这么多选择,考生们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专业。

近年来,学校围绕“一主(大冶金)、两翼(大健康、大数据)、三新(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学科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建设的牵引性作用,聚焦学校特色、聚焦交叉融合,培育重大科研项目,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了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学校现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十四五”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1个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

主持人:武汉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校名中就带“科技”的大学,科研实力应该是相当硬核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朱明:学校自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拥有包括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一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42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提起武汉科技大学,大家都知道我们学校在钢铁冶金行业享有盛名,多年来,学校在材料、钢铁冶金、机械、化工、控制、矿产等领域形成了突出优势。作为一所办学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累累硕果,这里我简单举几个例子:2020年我校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张同存教授团队“CAR-T细胞负载溶瘤病毒治疗实体肿瘤项目”,荣登2020“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榜;2022年材料学部的樊希安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满足光通信应用的Micro-TEC芯片,解决了我国光芯片热管理和精准控温的“卡脖子”技术难题;2023年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姚凯教授团队又设计出新型通用基因编辑工具,并首次将该技术运用于治疗失明的小鼠,让失明小鼠重见光明,多位世界顶尖专家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还有材料学部的李享成教授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在高温电磁研究及重大工程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不仅为国家重器披上“防护衣”,还为相关行业带来超过40亿元经济效益。

主持人:武汉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如何?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学术大咖吗?

朱明:武汉科技大学始终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近年来,学校新增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引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余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70余人,柔性聘任诺贝尔奖获得者、欧美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级科学家50余人。学校还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及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自1985年“教师节”确立以来,学校相继有60余位教师受到国家级荣誉表彰。就在今年春节前,我校材料学部丁文红教授获得了“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这是我国工程师领域的最高荣誉,是湖北省属高校唯一获奖者。

学校要求所有的教授、副教授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且对教学质量有严格的考核。在武科大,学术大咖随处可见,甚至就是你的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我们不少试点班都实行了学业导师制,这些导师都是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

主持人: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上有哪些亮点呢?

朱明:一是专业建设成果突出,学校2024年有72个本科招生专业,这里面包含: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4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住建部等专业认证(评估),21个专业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初步统计了一下,学校有2/3左右的专业,入选了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计划。

二是学校是湖北省属高校率先启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本科实行3-6年弹性学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校2020届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三年完成本科学业并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这其实就得益于学校的学分制改革。

三是以辅修和微专业赋能,推进“传统专业+”。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学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选择其他专业作为辅修专业。近年来,学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等热门辅修专业。同时为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学校按照“智能+”“绿色+”等理念设计若干微专业系列,目前学校已开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医学、智联化工、商务智能、智能建造、智慧物流、绿色制造工程、绿色过程工程等15个微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微专业主要基于现有专业或特定行业、领域,围绕核心概念和技能构建课程体系,开设6-8门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5学分。辅修和微专业均对学生所学主专业及学科门类不做限制。

四是学校实施“香涛计划”,成立香涛学院,重点培养学科基础扎实、学术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香涛”呢,正是张之洞先生的号。香涛学院按材料类、数学类、信息类、机械类、经管类、医学类、交叉类等7个专业类实施“香涛计划强基班”。香涛计划采取两阶段培养,第一个阶段强化基础和通识教育,第二个阶段以学生在专业类内自主选择的专业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修读。香涛计划强基班探索书院制管理,实施小班化教学,全程导师制,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除了香涛计划强基班外,学校还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等形式多样的特色试点班。

五是实施“3+1+2”本硕贯通式培养。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可实现“3+1+2”本硕贯通式培养,我们把它叫做“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即学生完成两学年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学习后,经个人申请和学校选拔进入本计划。进入本计划的学生实施学业导师制,通过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学业导师,并同时进入导师的教学科研团队。为保证“拔尖人才培育计划”的培养质量,对入选本计划学生实行中期考核,考核合格者则确认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并在本科第四学年实行本科-研究生交互式学习。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研究生相关课程,其中所修的与本科培养方案相关课程的学分可认定为本科专业选修课学分。研究生阶段,本科第四学年修读并合格的研究生课程予以免修。如达到学校毕业及学位授予条件,可在取得硕士研究生学籍两年后申请毕业(学位)论文答辩,相当于缩短了一年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时间。

主持人:您能详细的介绍一下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的特色吗?

朱明:学校连续多年在艾瑞深、软科、武书连等机构发布的各类高校排行榜中均位列湖北省属高校第一,这不光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武汉科技大学办学实力的认可、更体现了对武汉科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肯定。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十强”“百强”、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人物、湖北省“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人物等一大批双创典型。先后有1人入选全国最美大学生、2人入选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10人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三五以来,学生累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励5500余项。近年来,学生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稳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升学率(含出国)超过30%,毕业生社会满意度高,2023年的调查回访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为100%,聘用过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均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我校毕业生。

可以说,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十分过硬的。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那就是“刚柔并济”。学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大力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沁湖文化,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国家需求,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责,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学校校长倪红卫教授曾说过:武汉科技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段培养具有“钢铁品质”人才的育人史。钢铁强度高、硬度大、弹性强、韧性好,而且质地密实、性能一致、表里如一,正如我们所培养的学生。

最近一段时间“‘瓷娃娃’轮椅上求学 考取研究生”的新闻让人直呼“脆骨”大学生有硬骨气。2020年一则“大三学子提前毕业考生北大研究生”的新闻也让感受到了硬核学霸的魅力。这里既是源于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武科大“钢铁品质”在他们身上的完美呈现。其实像他们一样的武科大学子还有很多,比如“为赛车梦 不眠不休”的赤骥车队队员,他们从零开始打造出了巴哈、燃油方程式、电动方程式、无人驾驶等4支赛车车队,并多次在全国赛事中取得一等奖等好成绩,再比如“手握8份名校offer 直博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艾晨杨,还有湖北省属高校首次入选全国“青马班”的黄雅慧、“闪耀在祖国最需要地方退伍军人”全国最美大学生闻健,“独臂博士”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袁鑫……正是在这种宝贵品质的激励下,昔日的莘莘学子,正逐步成长为社会的骨干和栋梁。

如果说“钢铁品质”对于培养人才而言,是“淬”的过程;那么,由沁湖衍生而出的“沁湖文化”在培养人才中,则是“沁”的过程。“十三五”以来,学校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双塑造”,紧紧围绕“沁湖”生态名片,着力打造以“向上向美、力行力新”为内涵的“沁湖文化”品牌,持续举办沁湖诗会、沁湖鱼宴、沁湖时光·校长有约等特色活动,涵育大学精神,滋养学生心灵。“沁湖鱼宴”连续八年火爆出圈,“沁湖诗会”先后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湖北高校优秀网络文化项目。

从“崇实精神”“钢铁品质”到“沁湖文化”,学校用高雅的校园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匡正学生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的连续八年火爆出圈的“沁湖鱼宴”,特别感兴趣。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活动呢?

朱明:“沁湖鱼宴”活动是我们学校从2015年开始组织的年度传统活动。学校每年的冬至时节都会安排全校几万名师生免费吃鱼,场面非常壮观,这些鱼全部产自我们校内的沁湖。学校每年一月投放鱼苗,5月份组织学生参与喂鱼,冬至前收网,我们一部分学生还可以亲自参与捕鱼、烹鱼,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为了保障安全,在投放鱼苗、养鱼、捞鱼等阶段不定时地检测水质。冬至时分,全校师生喝上一碗热腾腾的鱼汤,尝一尝自家湖里的鲜鱼,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鱼宴吃的是鱼,品的是校园鱼文化,感受的是师生一家的浓浓温情。此外,年底吃鱼的传统象征着年年有“余”嘛,这也是学校向辛苦工作、学习一年的师生们献上的一份特有的祝福。“沁湖鱼宴”已经成为武汉科技大学冬日校园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更让我们也成了令人羡慕不已的“别人家的学校”。

主持人:您给我们介绍下武汉科技大学的生活如何吧。

朱明:在我看来,学校的生活指南无外乎“医食住行”几个方面,再就是学习环境和校园环境。

首先是“医”,“医疗”的“医”,学校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三级乙等附属医院,2023年学校还入选国家首批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应该说在保障师生健康方面优势十分明显。

在“食”的方面,学校在各学生宿舍区均设有食堂,并设有民族食堂。去年学校还新开设西餐厅,菜品种类丰富,环境整洁卫生。

在“住”的方面,学校依湖览江,风景优美,青山校区与长江一尺之隔,黄家湖校区除背靠黄家湖外,还拥有全国高校校内最大的自然湖泊之一“沁湖”,学生的住所不是临江就是临湖。

在“行”的方面,武汉地铁5号线直连两个校区。如果是开车的话,黄家湖校区到武昌站十多分钟,青山校区到武汉站和汉口站也不过十多分钟。

此外学校还建有合计超5.5万平方米的两座现代化图书馆;在宿舍区建立有总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一站式”学生社区,提供了各种功能室近40间,打通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最后一米”;位于黄家湖校区的师生服务中心集人工与自助服务于一体,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的一站式服务;2024年学校新建的沁湖体育馆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2万5千多平方米。

学生在武科大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完全可以放心。

主持人:2024年学校有多少个招生专业,有多少招生计划?如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有哪些亮点呢?

朱明:学校2024年72个本科招生专业,按照47个专业(类)面向全国招生6339人,招生类别有:普通类、艺术类(设计学类)、体育类、高水平运动队等。

学校结合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亟需、考生和家长关切的专业增加招生计划数投放,如临床医学增加了90个招生计划,较上年增长39.1%,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增加了35个招生计划,较上年增长87.5%。

今年学校主动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适应智能化数字化等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新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车辆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金融科技、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储能科学与工程、金融科技、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专业单独招生,智能车辆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分别并入机械类(汽车)、计算机类按大类招生。

2024年学校获批两个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分别是冶金工程(数智冶金双学士学位项目)和矿物加工工程(资源智能提取双学士学位项目),学校也是湖北省首批获准按此类项目进行招生的高校。这两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将会在2024年开始通过高考招收学生,每年各招收30人,本科毕业并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将被授予工学、理学双学士学位,两个学位具有同等效力。

主持人:学生入学以后,如果发现报考的专业不合适自己,是否有转专业的机会?请介绍一下转专业政策。

朱明:学校充分尊重学生专业兴趣,新生入校后至多可享有2次转专业在内的4次自主选择专业机会。一是新生入校时可通过二次选拔进入“香涛计划”等试点班,进入这类试点班的学生可根据相关政策在入读后自主选择就读专业。二是学校为新生提供两次转专业机会,转专业考核分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末和大一下学期末进行。学生申请转专业,转出学院(部)不设任何门槛。三是按专业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充分考虑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绩和综合表现,实施专业分流,确定具体专业。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奖助学金政策。

朱明:学校建立了“七位一体”多元资助服务体系,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各类奖助项目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奖学金、社会捐赠类或企事业单位设立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临时困难补助等。奖助学金覆盖面超过了60%。

主持人: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咨询途径呢?

朱明:近期,我们会组织教师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线下咨询工作,大家可以登录我校本科招生网,或关注“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以及“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微信小程序,了解行程,您也可以拨打027-59370111、027-68862888电话咨询,或通过添加QQ:800848539,直接在线咨询。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