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行业和广大观众对驻场演出概念并不陌生,所谓驻场演出一般是指一部作品或演艺项目在固定的场所开展常态化演出。近年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作品纷纷加入驻场演出行列。驻场演出在提升创作质量、建设人才梯队、涵养区域文化、联动周边业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得以彰显。

从演出运营成本的角度考量,驻场演出节约了交通、接待等各方面费用,常态化、高频次演出也便于控制单场演员劳务等人力成本。不过,发展驻场演出并非仅仅是细算经济账的选择,更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创作形态日益多元、艺术团体长期发展的内在要求。

尽管巡演模式能够提升作品知名度,但毕竟观众群体较为分散,各地观众的审美趣味也不尽相同,不断奔波、调试对擦亮剧团品牌来说并非良策。结合世界知名剧团实践经验,出色的剧团品牌打造总是和特定的场所联系在一起。除了“广销各地”,开设一家存在感足够强的“旗舰店”非常重要,驻场演出是品质和品牌的重要标志,某种程度上也是艺术院团行业地位的一种象征。通过驻场提升剧团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对剧团其他作品的创演、巡演市场的开拓而言,也无疑会多有助力。另外,驻场演出尤其是小剧场驻场项目以其较低的资金需求、较小的市场风险和密集的演出场次,能够从全方位、围绕全产业链培养锻炼人才,为创作生产流程上各工种年轻人才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孵化出爆款IP、知名艺术家。

除了品牌与人才,驻场演出还为相关作品的创新、打磨、提升以及观演关系的探索和突破带来动力和便利。相较于明星演员等营销点,成色品质对驻场演出而言尤为重要。面对相对固定的市场、服务相对稳定的观众,作品口碑之于市场效益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目前,较早实践驻场演出的文旅演艺剧已经逐渐摆脱早期数量众多、同质化程度高、质量不甚理想的局面,日益走向精品化、个性化。而以音乐剧《桑塔露琪亚》《阿波罗尼亚》等为代表的一批驻场演出作品,在提升演出水平的同时,更注重演出模式、观演关系等方面的“推墙破框”、创新突破。近年来,大批沉浸式戏剧都是以驻场演出形式与观众见面的。

沉浸式与驻场演出存在着某种天然契合。固定演出场所的布景、灯光乃至剧本、调度等,均可充分考虑演出场所的情况、特点,因地制宜、量身打造,为观众带来不同于传统剧场的观演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对演出效果、水平的赋能提升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譬如,由张艺谋担任总导演的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就将组合式机械臂、激光鼓阵、全息投影、LED升降矩阵、大型操偶、实时投影交互等多种技术手段在舞台中融合,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化、国际化表达。

从更宏观的文化视野考察,优秀的驻场演出能够参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涵养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此前已有论者指出,剧院不仅是城市的地理坐标,而且能够在变幻莫测的演出市场中,不断创造出与该城市观众人群相关的演出,引导城市的文化消费,塑造城市的文化感觉。而驻场演出作为“场所+内容”的综合体,是满足这一需求的理想载体。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的江南风韵,与江苏苏州的文化气质高度契合,而“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落地河北廊坊,无疑能够调动、聚拢当地文旅资源,强化城市的文化气息。

在产业市场层面,优秀的驻场演出还能为城市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目前,越来越多新建、在建的演艺场所把位置选在商业区,剧场早已不只是提供演出场地这么简单,大批演艺新空间的文化与产业实践已经表明,驻场演出对餐饮、住宿、购物等周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某作品在某城市驻场成功的经验,或可在其他城市实现规模化“复制粘贴”。而受众对于文艺作品、文化内容的消费,必然将其中包含的意义与价值、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吸纳进自身的心灵之中、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让文化艺术润物无声的涵养、引领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将地域文化、业态融合创新等维度统合起来观照,驻场演出的勃兴或许意味着一种新的整合资源、组织文化生产的方法路径正在生成,其积极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

2024年6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驻场演出多维度激发演艺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