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今天,用“铁姑娘”评价人可不是什么褒义词。但在1963年的大寨水灾救援中,“铁姑娘这个称号对于郭凤莲来说却是无上荣光——是仅仅八十来斤的她,在救援队伍中,一筐筐土、一筐筐石头,来来回回,吃了无数苦换来的。

当时60年代,提起铁姑娘,没有人第一反应不是想到郭凤莲很多人讲,郭凤莲这“苦头”吃得很值啊。

因为自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轰动开来,郭凤莲的头顶仿佛顶着光环一般——光来山西昔阳县大寨参观的外国元首,她就带头见了18位,更别提还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各三次!

这经历是谁也羡慕不来的,但此中艰辛却只有铁姑娘郭凤莲本人才自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

十年蛰伏,只为重回大寨

从重建家园到振新大寨,郭凤莲数十年如一日。也许是苦日子过惯了,在她眼里,似乎只要回报与付出的艰辛成正比,就算是“一帆风顺”,直到1980年的一纸调令将她调离大寨村……

1991年11月15日,山西昔阳县大寨村一改往日之萧条,男女老少,早饭吃罢,纷纷聚集在村口的柳树下。转眼十年过去了,与其说他们在等一个人,不如说他们在接一个人回家。

若用成语来形容郭凤莲和大寨村的关系,没有比“唇齿相依”更为合适的。郭凤莲虽然不是大寨人——但她离不开大寨,大寨的土地和人更离不开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寨

郭凤莲愿意将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大寨,以至于五天前昔阳县委书记傅一元向她传达了县委任常委兼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命时,郭凤莲不假思索地回复到:服从组织安排!好似生怕任命撤回一样。

当然,一切安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组织上没有人希望看到当年的农村先进典型永远封存在历史书上。可是一路走来,历经了几位党支部书记,如今重振大寨村的任务除了铁姑娘郭凤莲,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够实现。

他们一致认为:郭凤莲就是一面旗帜,只要插在大寨山头,重掌帅印,大寨村便可以东山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

小轿车刚抵达村头,大寨村民们纷纷围拢上来了,有热情地抢着开车门的,有踮起脚激动地打招呼的。资辈稍高一些的老人,直接“凤莲”,“凤莲”地一声声招呼着。场面热热闹闹的,十年了,从来没有人忘记这位在艰苦岁月中,曾带领他们迈向辉煌的铁姑娘,大寨村也仿佛在真诚地呼唤着:“凤莲,你回来了!”

十年转瞬即逝,但这十年无论对于郭凤莲还是大寨村都不好过——郭凤莲踏上了熟悉的土地,亲切地望着眼前的村民,心底的委屈即使再若坚冰也化作了一滩柔水。

十几年前,我国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着,无数老百姓都朝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奋斗。可政治气候变化莫测,无关对错,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走向,都会随着历史大潮起起伏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的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帷幕随之落下,大寨村那飘了二十年的旗帜也褪了色,受此牵连的自然包括大寨党支部书记郭凤莲。

1980年6月26日,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郭凤莲,工作关系即日起就被调离了大寨——刚过而立之年,昔日的“政治明星”却猝不及防地陷入了“前路未卜”的人生困境,但郭凤莲依旧把工作坚持到了收尾。

从北京开完会回来,郭凤莲就没再回大寨村:没有房子,只好“蜷”在县城,一家四口两张床——枯燥的日子“挤”在了爱人的办公室里。

苦日子的滋味郭凤莲又不是没尝过,但眼下并不苦,只是待分配的现状仿佛在抽干她的气力,搞不好“铁姑娘”都要锈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82年三月,地委组织安排她去晋中果树研究所任副所长,种了几年果子,又被安排到了昔阳县公路段修路。十年一晃而过,那些不忍回首的岁月遭受了多少孤独和冷眼,郭凤莲悉数扛了下来。

意志的消沉对于郭凤莲来说只是一时的,她常常反思,常常想到那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浇灌的大寨村,还有一次陈永贵的来访——陈永贵是她前一任的大寨党支部书记,也是培养她的人生导师。

当时正好郭凤莲生第二个儿子,陈永贵带了不少书看望她。对于心怀事业的铁姑娘来说,与其像平常人送一堆保健品,倒不如带来一些新时代的精神食粮:“你人坐月子,思想可不能坐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和陈永贵

郭凤莲确实当了回事,硬生生地把《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塞进了心里。也正是在后来这段种树、修路的低谷岁月里,郭凤莲真正锻炼自己,锻炼思想,也领悟了陈永贵当年馈赠的精神食粮!

1991年,在上级的深思熟虑后,在大寨百姓的强烈诉求下,铁姑娘郭凤莲回到了大寨村的怀抱中,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奔波,重振大寨辉煌

“父老乡亲们,我又回来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从今往后,我们在一起为大寨的将来和美好的明天再扑下身子干吧!”郭凤莲志气昂扬、高振拳头,手中握着手绢,却已然忽略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在大寨的支委会上郭凤莲的一段慷慨发言,会议就举办在她到达大寨的下午。同志们激动,铁姑娘更激动,趁热打铁的一番统筹安排后,郭凤莲便登上了久别的虎头山——一切愿景,一切蓝图,都将从这一锄头落下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头山

大寨的贫穷,是郭凤莲心情沉重的;起步的艰难,是郭凤莲始料未及的。

“您刚回大寨时,大寨的经济情况怎样?”这是2015年山西的记者面对郭凤莲的一句采访。那时的情况让她陷入了回忆,皱了皱眉头,答道:

“当时,集体账目干干净净了,一分钱都没有,而且欠了一大堆外债,还欠银行贷款,尤其是欠了30 来万的税。税钱是当时开煤矿欠下的,我想偷税漏税是犯法行为,这税必须得给国家补上……”

郭凤莲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找村民了解情况。但沿路上那随处可见的垃圾,不卫生的器具却让她觉得大寨的落后体现在各方各面上,有些甚至连十年前都比不上……破局之法,究竟是什么?郭凤莲质问自己,面对一辆打不着火的拖拉机,怎么才能起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接受采访

那几日,郭凤莲陷入了彻夜未眠,她想写信向全国的著名劳模求思路、问计策。但是偶尔闪烁的煤油灯下,郭凤莲不知道怎么提笔,提笔又不知如何表达,表达好了又生怕别人笑话——写了撕,撕了写,铁姑娘的一身干劲却失了前进之方向。

丈夫轻轻地揉了揉郭凤莲的肩:写信太慢了,不妨出门见识见识,有事见面问,有想法见面聊。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改革开放了。现在时代变了,应该出去看看世界了。就这样,郭凤莲跟丈夫商量好了,拿上了家中的全部积蓄,充当路费,开启了参观学习的人生路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

当时,郭凤莲一咬牙就包下了三辆大巴车,见世面、学思路,她也要带上大寨的父老乡亲——不单是为了集思广益,而是这世界变化之大让大伙瞧瞧,生活才有奔头。

村里130人刚抵达河北获鹿县高前村,就被眼前那一排排的二层小洋楼镇住了,这跟大伙心中的农村普遍景象可不一样。改革开放以来,高前村发展了多种经济,生活水平蹭蹭蹭地涨。

有趣的是,眼前的农村正是当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一员典型。更让郭凤莲感慨的是,光款待大寨村一行人的午饭,就让高前村置办了有上千元。她实在不好意思,连忙要付钱,高前村的张书记笑盈盈地拒绝了:“什么时候大寨富了,请我们去吃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行让铁姑娘郭凤莲找到了方向——市场经济,大寨要上项目啊。但那对她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目标,光凭借一身艰苦劲可不行,还得到大都市动动脑子。

从河北获鹿回来没几天,郭凤莲只带了一个得力助手便到上海、浙江等地取经。那时,人们总讲郭凤莲是个“兔子”,天天往外跑,还以为她是出去游览祖国大好山河了。却哪里知晓,郭凤莲回大寨的第一年,走了六、七万公里,愣是一个名胜古迹都没去,全部直奔乡镇企业学习了。

别人为什么帮自己?郭凤莲没什么好办法,只好厚脸皮靠自己的“名人效应”,但是又怕大家见到“名人”寒酸、窘迫的一面,不好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在上海出差时,郭凤莲旅馆住的是15元一晚的,连住了三天都没下楼吃饭,靠着泡面硬生生地熬过去了。

不经历阵痛,如何重振大寨,可惜这简单的道理就是有人不明白:

“郭凤莲天天办厂子,这儿要俩钱,那儿要带款”。
“郭凤莲不是当年那个铁姑娘了,她把大寨精神都丢了,到处要钱要资金,跟个要饭的一样”。

更有甚者,将郭凤莲向国家贷款了几十万的羊毛衫厂,起了个外号——“要饭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

郭凤莲到底心里是为了大寨,付之一笑:“我宁愿当这个要饭的,先当要饭的,然后再当做饭的,你们大家才能吃好饭!”

以前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学全国,诚心诚意地学!

郭凤莲艰辛地跑了十几年,跑掉了大寨人固有的思想包袱,跑出了衬衫厂、羊毛衫厂、水泥厂、酒厂等十余家企业。跳出了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真正地将大寨从六十年代的“政治品牌”变成了“经济品牌”,大寨又摇身一变,再次成为了内地农村的新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辉煌,昨日艰难

人一富,人情味就会淡,很多人对此道理毋庸置疑,但是大寨的人情味却从来没有变淡。每年春节前后,在郭凤莲的带领下,整个大寨五百多口人,无一例外都到场了,热热闹闹地摆上55桌,一起吃顿丰盛的年夜饭!

除此之外,大伙聚起来还有两件事要做,这几乎形成了村子里的传统。一件事是给村子里老人过的,郭凤莲对九九重阳节十分重视:不仅要送吃的送喝的,有困难的还要补助,没人陪的也要请出来一块过节;

另一件事是开村务大会,首要就是公开账务,公司的账、村里的账,每一分钱花在了哪里,都要给大寨的百姓们讲得明明白白的。等帐讲完,不会像例行公事完各回各家,大家还会有自编自演的各式的节目,让大家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

如今,郭凤莲已经把培养接班人的计划提上了日程,毕竟大寨精神要传承,大寨的旗帜要飘扬:“他们大胆地干,有问题我解决,有困难我承担……要让后代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如此规划,不是铁姑娘老了,只是她很看重大寨的未来,看得很远很远,她希望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一个大大寨,靠大寨把周边的村子一起带动,让他们和大寨人一样,过上好日子!

郭凤莲今年七十多岁了,人老了,思想、审美可没有掉队。只要出现在公共面前,她总是把头发烫得年轻一点,把衣服穿得精致一点,毕竟自己既是大寨的当家人,又是代言人,自己气质形象什么的都是大寨的脸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

不仅如此,郭凤莲觉得女人不论多大年纪都拥有爱美的权利,打扮自己也是在打扮社会——她自己烫发,有时候还拉着两个儿媳妇去烫发;同时她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形象的选择权,她以前还看不惯染发的孩子,现在倒是觉得有些也蛮赏心悦目的。

“女性婚姻自由”“嫁得好不如干得好”一直也是铁姑娘郭凤莲所主张、倡导的。或许很多人觉得这种言论,出现在60年代家喻户晓的铁姑娘身上有点违和,但是郭凤莲是谁?

铁姑娘铁的是艰苦的意志,而不是思想上的坚固。时代在变,郭凤莲之所以成功,在于他的思想也在日新月异中追求真理,这也是她的觉悟能够被市场经济重塑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

在近两年疫情的肆虐下,农产品一度滞销,为响应山西省的“消费扶贫、云端带货”的号召,郭凤莲更是带头:“直播带货,代言、推销农产品,真的是‘拉着贫困户的手帮助他们脱贫!’”

通过网络平台,在大寨的直播中,我们揭开了大寨的面纱:这一切的美好现景,都是铁姑娘郭凤莲带着村民干起来的。正如大寨人所说的:“大寨田就是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来的田!”

正如1963年的洪涝灾害,对于我们来讲或许只是历史记载上的一段话。但对于大寨人以及郭凤莲来讲,那次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却是无法磨灭的伤痛,“139亩梯田尽数冲毁、78户房屋皆被冲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凤莲

那一串串的数字至今让郭凤莲刻骨铭心,但是战胜灾害的经历又让郭凤莲和大寨人无比的坚强。一切的一切都让郭凤莲历历在目,她似乎又回来六十年代的奋斗岁月,作为铁姑娘队长重建大寨时候的场景:

当时陈永贵给他们定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原则:

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

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分给社员的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不少。

“我们白天修土地,晚上加班修房子……即使在大灾之年,卖给国家的粮食也达到了24万斤,超过了20万斤的国家基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