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种,七分管”。今春植树季刚过,对林草人而言,及时给树苗浇水是头等重要的事。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喂鸡,之后开着重型洒水车从林场蓄水池拉水。近则十三、四趟,远则八、九趟,一趟又一趟地接水、运水、浇水,这几乎是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郭玺这段时间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郭玺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4月29日,作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代表,郭玺与来自社会各领域的30名优秀青年荣膺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称号。这份荣誉的背后,饱含了郭玺多年来的付出与汗水。

爷爷郭朝明是八步沙林场的第一代治沙人,大伯郭万刚是第二代治沙人,也是现在林场的党支部书记、场长。八年前,郭玺结束了在兰州打工的生活,回到八步沙林场,成了老郭家第三代治沙人。整日风吹日晒,郭玺的皮肤早已变成了古铜色。相较林场外面的热闹喧嚣,郭玺每天更多面对的是林场的枯燥与寂寞。

而这场三代人的接力赛其实是源于40多年前的一次“绿色承诺”。

 代代坚守 绿色承诺映初心

古浪县地处祁连山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河西走廊东端,地理生态区位特殊,是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三区四带”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八步沙,出门八步就是沙。随着气候干旱和过度开荒放牧,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已是寸草不生、黄沙漫地。一年又一年,沙子慢慢埋了田,一些人被迫背井离乡。八步沙,已经到了“沙进人退”的地步。

用郭万刚的话来说,那时候“我们不消灭沙漠,沙漠就会消灭我们。”1981年,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年过半百的农民,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集体林场。自此,六位年近半百的老人走上了漫漫的治沙路。

后随身体等原因,以郭万刚为代表的第二代治沙人陆续接住父辈手中的“接力棒”。

“63岁的父亲生病了,进不了沙漠了,要我接替他去治沙。当时31岁的我正在土门供销社上班,是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职工。从内心讲,我很不愿意丢掉这个‘铁饭碗’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去治沙。但是,面对父亲期待的目光,想想父辈们都能舍得社队干部的帽子去治沙,不就是为了乡亲们少受点沙害,过上个安稳日子嘛!于是,我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到老人们治沙的行列,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这一干,就是40多年!”郭万刚说道。

4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拼搏奉献,与干旱和风沙顽强抗争。

在全面封育八步沙荒漠后,八步沙林场又承担了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麻黄塘等风沙口治理任务,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甘武铁路、定武高速等八步沙过境段生态恢复工程,完成了从当年的义务治沙保家园,到现在的工程治沙富家乡的改变。

如今,八步沙林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郭万刚谈到,回想40多年来,三代人在沙漠里走过的路,有艰辛,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欣慰和骄傲。“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就没有我们八步沙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

筑梦绿茵 共绘产业新画卷

2019年11月16日,生态环境部命名表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为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八步沙林场成为甘肃省首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6月,由甘肃文旅集团打造,与八步沙纪念馆仅一路之隔的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投入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这两年,八步沙林场迎来了研学热潮。在八步沙治沙纪念馆,在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记者看到一批又一批师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详细了解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扎根荒漠、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守治沙、护卫家园的奋斗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生来到八步沙治沙参观学习 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在文创展厅,有机绿色品牌“八步沙溜达鸡”以及各式各样的沙文创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些年来,除治沙护林,以郭玺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带领周边农户多管齐下发展沙产业,大力发展以枸杞为主的高效节水生态经济林,利用林地发展林下养殖业,培育“溜达鸡”品牌,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种植肉苁蓉,带动农民群众致富增收。

目前,八步沙正在打造集教育基地、休闲观光、沙漠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基地,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郭万刚告诉记者,每年进入五月份,八步沙林场的绿植就开始陆续抽绿开花,先是黄色的柠条花,接着是6月份的沙枣花,等到7~8月份的时候,花棒、梭梭树也陆续开花,林场里各种颜色的花相继绽放,分外好看。徜徉其间,感觉像是待在世外桃源。

弘扬精神 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如今,郭万刚的头发也已发白,72岁的他仍然忙碌在治沙一线。“对我来说,就是大半辈子交给了八步沙。通过四十多年的磨难,坚持到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郭万刚谈到,未来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忘父辈们的绿色承诺,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这么支持我们,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这件事我们一定要一代代传承干下去。”

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的坚守,同样也是古浪县治沙群体的缩影。数十年来,治沙造林早已成为古浪人的行动自觉。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古浪县制定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技术规程》,并组装配套了一批科技成果应用于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当前,甘肃省“三北”工程六期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已全面展开。今年,古浪县全力加快荒漠化综合防治建设速度,治理剩余9万亩沙化土地,使县域内沙化土地完成初步治理,率先完成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的第一个歼灭战。

今年春季,八步沙林场完成蚂蚁森林项目15000亩,“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5000亩,通道绿化补植补造100公里,总共完成治沙造林25000亩,埋压稻草700多吨,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多万株。

“未来我们将通过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等措施,持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同时,积极沟通合作,加大联防联治,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进一步遏制沙化趋势。”古浪县林草局副局长张克平谈道,同时,古浪县将持续加大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绿化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合作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入生态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新格局。培育花棒、柠条等沙生苗木良种培育,为全县防沙治沙提供优质苗木,充分发挥“互联网+义务植树”新模式,不断扩大知名度,汇聚更多智慧合力。

正如郭万刚所言,当前随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投入越来越高,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相信古浪人民个个都是治沙人,个个都能坚持到底,到时候一定能把古浪县的沙化土地治好。

谈到林场未来的希冀,郭万刚谈道,因为八步沙林场是集体林场,本身的体制机制没办法较好地解决年轻人大学生的工作需求。但是林场长远发展又迫切需要更多真正懂科学、有文化的年轻人,希望在这一方面能够有所改善。(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裴小阁 张相成)

(责任编辑:秦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