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重力场美术馆开馆展“山河入海”揭幕。展览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学艺术中心承办,由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担纲策展人,展出了曹婓、朝戈、陈坚、劳大伦、秋麦、王璜生、王舒野、伍思波、向阳、杨泳梁、展望、张文超、赵赵、周韶华14位艺术家创作的27件作品。山河入海,以古老的丝绸之路为引线,以改革开放的湾区故事为回响,金声玉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河入海展厅现场,上方为向阳作品《可抵达的彼岸》。

艺术家向阳收集被丢弃和遗忘的文化碎片,重新组合起来,寄寓着他对生命意义、思想价值、文化情感的深刻理解。《可抵达的彼岸》像悬浮的孤岛、思想的方舟,指向自我的救赎。《过去是现在的未来——千年宴》,呈现了艺术家对时光和过往的珍视,对生命本来状态的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舒野《云冈石窟第20窟》系列作品。

王舒野主张艺术创作要进入“无我”的思想形态,要呈现一种“无差别的观看”,指出只有能对人类文明发展不断反思,才能推动艺术有新的突破。“云冈石窟第20窟(如来坐像)的时空裸体·即”系列,呈现的即是瞬间也是永恒,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时间的凝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一左二为陈坚作品、右一为朝戈作品。

朝戈是出生于内蒙古的艺术家,他的绘画围绕着草原风景和人展开,他将深刻的人文精神注入画面中,塑造了一种精神化的土地和人物形象。《克鲁伦的阳光》是凝固的诗篇,已成为废墟的古城向我们揭示着一切都将归于静寂。

陈坚生活在青岛,并经常去帕米尔高原写生。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葱岭,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帕米尔系列之二》描绘的是静穆巍峨峰峦,高耸入云,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海系列之一》是微光中静谧的海面,正在低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河入海展厅现场,自左向右:周韶华、秋麦、向阳作品。

周韶华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四次黄河万里行,1985年、1986年两次长江万里行,孕育了“大河寻源”的创作主题,初衷是呼唤民族大灵魂,以示对改革开放的拥护。《神游母亲河》表现了其对母亲河雄浑博大意象的新构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文超作品《河伯的记忆》。

张文超以绘画和投影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文献、科学史、文学史共冶一炉,将河伯映射的“河流幻想”数据集,给予视觉化演绎,呈现地质变迁过程中的神话源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河入海展厅现场,从上到下:秋麦《长江万里图》系列作品、向阳《千年宴》作品。

秋麦2010年至2015年用摄影的方式创作了《长江万里图》,其借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长卷的形制,共制作完成42个手卷,其既是对中国艺术传统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今天长江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自然的河已经演变为现代工业的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璜生作品《远方与河》。

1984年,王璜生骑自行车沿着珠江溯源而上,成为他不断追寻生命价值、探索生命本源的思想基点。他认为,这种自我磨炼,形塑了自己的生命品性。新作《远方与河》以胶片拓印了珠江岸边的植物,辅以抄录的当代诗人的诗词,重温初心,思考自我与万物的关联。《浮渡》使用了他老家汕头海边的浮瓶制作,其隐喻着漂泊不定的生命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泳梁影像作品《极夜花火》。

杨泳梁致力于数字艺术创作,其中融入了中国宋代山水画的视觉形式。他使用高清影像设备拍摄现代都市夜景,再运用复杂的数字技术制作出“数字山水”作品。《极夜花火》展现的是现代文明与传统信仰的对话,既冲突又融合,既魔幻又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斐影像作品《谁的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语outopus,意思是理想之国或幻想之国。曹斐2006年完成的代表作《谁的乌托邦》,是在佛山欧司朗灯泡厂进行的长达6个月的驻厂项目。影片中夹杂着诗意、幽默与苦涩,展现了梦想与现实的冲撞,浪漫主义情绪与工业生产灰色美学之间的微妙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河入海展厅现场,自左向右:劳大伦、伍思波、王璜生、张文超作品。

伍思波生于广东茂名,其成长伴随着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史,儿时的伙伴都乘大巴离开了家乡,去往广州、深圳、佛山,他也成为一位常年往返于广州和茂名之间的异乡人。伍思波用绘画描述这样一种情绪,人的疏离和孤独、困顿和迷茫。

劳大伦是其肉身劳家辉幻想、塑造的一个虚拟身份。受到儿时玩的电脑游戏画面的启发,劳大伦的形象是一个虚拟世界出现之初的二维平面。他回忆说,有一次自己感觉眼前的画面就像是一个屏幕,自己好像已经进入屏幕世界了,感觉自己不是真实的人,越来越脱离本来的自我。他照镜子会觉得“这不是我”。在跟现实人对话的时候,也觉得是隔着一个屏幕。根据这些感觉,其创作了一系列画面,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找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望作品《这不是一个假石头》。

展望用不锈钢塑造的假山石,都有真石头原型。《这不是一个假石头》,对话的是杜尚的《这不是一个烟斗》,是观念的审视。《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艺术家把一块中空、抛光的不锈钢巨石投放到距离青岛12海里的公海区域,任其漂荡。人类文明同样也是在宇宙中漂流,其注定是孤独和无助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策展人魏祥奇所言:“‘山河入海’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古老与现代的并置,自然与文明的融合。我们一路从荒野走向文明、从隔绝走向交流、从一体走向多元,排除艰难险阻,不断凝聚共识,这才是和平发展、互信互鉴的人类文明发展之道。山河入海,势不可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拥有跨文化交流环境的高等学府,能够在重力场美术馆开馆展中呈现‘山河入海’,深意不言而喻,那就是要在不断回顾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更加坚定开放包容的步伐。”

展览将持续至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