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利阆道,也称广宁驿道,是明清时期利州(广元)至阆中的蜀道,因阆中古称保宁府,故有此称。作为古代东川道的一部分,利阆道从利州与金牛道分道南行,由大南山南麓的古南驿道逶迤南下阆中,于阆中连接米仓道。

“莺花画春空,骢马行利阆。”从明代罗玘《送金侍御巡按云南便道省亲》一诗中可看出,明代即有利阆道之称。随着岁月流逝、时光更迭,昔日车马喧嚣的利阆古道,渐行渐远,如蜀道“隐者”,没入历史的尘埃。

近日,笔者一行从广元市利州区南河街道接官亭社区出发,踏上利阆古道,探寻其兴盛和消亡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行晨曦中的利阆道。张文良供图

探访古道兴衰背后的故事

唐宋时期,嘉陵江与南河交汇处,是个万商云集的渡口,水陆交通方便,因此成为官员上任或离任的必经之地。于是,当地选择在南河嘉陵江畔建造一座亭子,专供迎接官员到利州上任或者卸任离开利州时举行欢送仪式所用,被称为“接官亭”。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但接官亭现只存遗址,亭子何时被毁未见文字记载。

利阆道利州段,从县门铺(今利州大酒店处)至南河接官亭出城,途经小垭村的大垭口、拦马沟、杏树垭、赖巴石,回民村的思贤铺(党家)、檬子树沟(回民村委会),界牌村的界牌垭口、贺家石巴、三道拐、水观音、巴岩店,青龙村的驿地河坝、独善桥河,金鼓村的龙潭大桥、道欠房、牌坊弯、龙潭老场、三柏一座坟、胡家店房、黑岩堡,柏佛村的郭家垭、柏佛寺场上、石板梁,全长30公里左右。

据利州区文管所相关人员介绍,利阆古蜀道沿途有不少重要地标:利州南渡—小垭口驿道—石圈子(歇马驿)—柏林沟驿—肖家山—帽盒山—乔子坝—施店驿—八字关—金针铺—烟灯山—白鹤铺—木马镇停船寺—汉昌青山驿—东青驿寻乐书岩—一碗水—伏公铺—槐树驿—苍溪临江寺—苍溪县城(古苍溪驿)—烟峰楼—五里子—瓦口隘—土地关—锯山关—巴巴寺—阆中。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是今天这一带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阆道上的烽火台遗址。张文良供图

迎着初夏晨曦,从接官亭沿着利阆道,踏着林间斑驳石径,朝着南山密林进发。

在古道游走,不仅要穿越山涧密林、纵横沟壑,更要跨越整个南山山麓。古道悠悠,凸凹不平的青石上,马蹄留下的深坑,见证了古道悠久的岁月和艰难的行程。

而驿道上依稀可见的饮马池、望乡台、上马石、下马石,令人不禁遐想,南来北往的客商赶着运货的骡子、马匹,骑马乘轿的达官贵人与贩夫走卒,在古道上云集交流,该是怎样一番盛景。

经过近6公里的攀爬,终于登临南山之巅——大垭口。坐亭歇息,清风拂面,心旷神怡。俯瞰古城利州,山环水绕,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城周群山,层峦叠嶂。城之东山,楼宇掩映;城之南山,半遮俏颜;城之西山,横亘如屏。凤凰楼、红军塔、来雁塔,点缀其山巅,宛如星点。滚滚嘉陵江、悠悠南河水,玉带环绕,柔媚蹁跹。利阆古道,草蛇灰线,潜行其间。

利阆古道一度成为入蜀主通道

蜀山多险峻,蜀道亦坎坷。

广义的蜀道,指古代关中地区翻越秦岭、巴山到达蜀地的多条道路;狭义的蜀道,指以汉中为中点,北干道位于陕西地区,南干道多在四川境内的秦蜀古道。其中,北有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有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金牛道是“蜀道第一道”,它开凿时间最早且地位最高,是古蜀道的主干线。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全长约2000余里,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穿秦岭,出斜谷,栈道相连,沟壑纵横,蜿蜒崎岖,最为奇险,是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一条重要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于山林的利阆道。张文良供图

据了解,金牛道在历史上曾有过4次重大变迁。其中,明代至清康熙二十九年,金牛道进入广元境内后,不再经剑阁至成都,而是经广元市利州区、昭化区、苍溪县至阆中,再经阆中至成都,此条道路后世也被称为“利阆道”。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广元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推测,利阆道形成的原因,应为蜀汉以后。先是金牛道因剑阁栈道长年失修,毁坏严重而不能通行,至汉末到晋代,形成了入川通道——米仓道。而米仓道过于崎岖险峻,也逐渐荒废,于是,从利州经阆中至成都,便成了中原入蜀的主要通道。从利州可以坐船直下阆中,十分快捷方便,朝廷官员、文人雅士、行商贩夫都常年往来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于山林的利阆道。张文良供图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九月,“庚申,修《寰宇通衢》书成”,因此东线成为主驿路的时间不会晚于此时。又,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二十五年(1392)间,景川侯曹震奉命修治西南驿路,“自二月初七日兴工,五月十五日工歇;至秋九月初一兴工,次年正月十五日工毕,凡八阅月”,其中“保宁驿道至陕西汉中府界,委成都后卫指挥佥事王清,提调军民以修治之”。《明实录》及杨慎《景川曹侯庙碑记》亦分别记录到:“(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己未,命景川侯曹震往四川治道路……复辟陆路,作驿舍邮亭,架桥立栈,自茂州一道至松潘一道,至贵州以达保宁通陕西,由是往来者便之。”“皇明洪武中,命景川侯曹公震往平治之。陕西自宝鸡达汉中,贵州自永宁达云南之曲靖,四川自保宁达于利州……川陕云贵四处,东西南北,广轮经纬,五千余里,置驿奠邮。”驿路的变迁,似与此次大规模的道路修治有关。故,金牛道南段东线开始成为主驿路的时间,大致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二十七年(1394)之间,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历时298年。因为明代设立守巡道建置,川北巡道治保宁府(阆中),政治中心的转移使利阆道一度成为金牛蜀道的主要官道。

古道活化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

随着现代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加之年久失修、自然侵蚀等原因,利阆古道贯通性、历史性、景观性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了盛极一时的历史舞台。

“保护古道就是保护历史、保护文化。”龙潭乡党委书记何兵告诉我们,自去年8月,为还古道的本来面貌,利州区对利阆古道两旁清杂去乱,让隐于密林杂草中的古道重见天日。自此,村民上山都会自觉地清理长高的杂草,确保古道不再出现荒芜之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进在利阆道上的迎亲队伍。张文良供图

“唤醒沉睡的古道,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复兴古老线路,带动乡村振兴。”何兵介绍,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龙潭乡在柏佛村举办了“古蜀道上的川北传统婚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元及周边县市游客近2000人,直播浏览量超1000万,当日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达10000余元,大大提高了利阆古道的知名度。

“古道活化,给乡村带来发展机遇,激活了农村闲置资源,促进了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融合。”南河街道作为利阆道的起点,该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兵也道出了他的见解,“目前我们不仅只看古道本身,注重其生态、景观系统,更要用新的发展眼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相融合,挖掘出古道新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穿行在利阆道。张文良供图

近年来,广元市利州区立足蜀道文化保护传承、乡村振兴、蜀道完整性等,持续加大对利阆道利州段的保护与开发,构建文化旅游与三次产业全链条贯通、全过程融合、全要素参与的产业生态系统,让这颗湮灭于历史尘埃中的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南河街道以“古驿道3+理念”,即“古驿道+旅游,打造城乡一日游文化品牌;古驿道+文化,着力凸显蜀道文化、南渡孤舟、红军文化、农耕文化、特色饮食休闲文化等;古驿道+体育,不断完善提升蜀道文化全民健身中心、湿地公园、南山健民路等”,让离广元城最近的古蜀道重新焕发生机。

龙潭乡则以恢复性保护和积极申报文保单位为契机,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对小垭口驿道1公里范围内进行恢复性保护,修建完善了观光亭、驿道牌坊、观景台、壁画文化展示、路道修复、驿道文化小景等,进一步满足游客观光体验需要;同时,对柏佛村至金鼓村段进行恢复性保护。(王波、张文良、魏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