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上下篇,此为上篇,可进入主页看下篇,谢谢!

1279年的一天,文天祥在狱中收到了女儿寄来的信,在信中得知,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也都被送到了元大都,她们入宫为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元人之所以把这封信交到文天祥手里,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想以亲情触动他,或者说是威胁他,从而促使他投降。

文天祥给女儿回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元人囚禁了文天祥三年多,那么,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元人是如何对待文天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被捕后求速死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1236年出生于江西庐陵淳化乡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虽一生并未取得功名,但终生苦读,教子非常严格。

尽管家境并不宽裕,但父亲始终没让文天祥停下读书的脚步。文天祥在学习上也十分刻苦,功课之余,还特别喜欢读历代忠臣义士的传记,所以,从小在他的心中就对先贤充满敬仰。

1256年,20岁的文天祥考取一甲第一名,得了状元头衔。经三年为父守孝后,正式步入仕途,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顺畅。

最初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后又主管朝廷草拟文书,到1262年才被任命为知瑞州。此时的蒙古已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对宋也时有战争发生。

但南宋朝政在贾似道的把持下,腐败透顶,文天祥虽屡次上疏,表达为国效力的决心,但始终没有被重用。

1273年,襄、樊二城相继陷落,不到两年时间就是逼近南宋都城临安。宋度宗一命呜呼,之后四岁的儿子赵㬎即位,朝政则由谢太后主持。

一直以来,南宋对元人的态度以妥协为主,称臣、割地、纳岁银都是常用手段。但元朝的目的是要灭了南宋,所以这次对于南宋的求和已经不予理睬,持续猛攻。

1275年,贾似道的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南宋朝廷再无兵可用,长江防线全线崩溃。在此情况下,朝廷不得不向天下发出求救诏书。

当时的文天祥是赣州知府,接到诏书后,他立马行动,短时间内组建了一支三万人义军开赴临安,还捐献家资充当军费。

曾有朋友相劝,说:“目下元军三路进攻,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以斗猛虎。”而文天祥则说:“我何尝不知力量悬殊,但国家有急,征天下之兵,竟无一人一骑前往,我深以为恨,所以自不量力,以身赴难,或许由此天下义士群起响应,那么,社稷还是可以保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因有人在此时还在进谗言,说文天祥的队伍是乌合之众,毫无作战能力。

此时朝政由陈宜中主持,他居然信以为真,下令不许文天祥入卫临安,但在爱国之士的强烈要求下,再加上前方战事吃紧,这才同意让文天祥率军入了临安。

之后文天祥先被委任为平江知府,发兵援救常州,后又驰援独松关。但面对草原雄鹰,正规军都不是对手,义军又怎能奈它何?

元军很快就兵临临安,怎么办?大兵压境,很多官吏、将领或降或逃,连左丞相留梦炎都弃官逃跑了,主张抵抗的只有文天祥、张世杰等少数人。

谢太后、陈宜中也主张投降,文天祥则提出请三宫(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入海、福王、沂王分驻闵广,再图恢复。

但朝廷决意投降,1276年正月,朝廷打算向元军献上降表、传国玺。元军接受南宋的投降,并要求陈宜中出城商议投降事宜。

结果陈宜中怕被扣留,又怕担上卖国的罪名,居然连夜逃走了。张世杰不愿投降,率兵扬帆入海,前往福州。

在这种情况下,谢太后只好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命他前去元营议降。文天祥接受使命,希望可以借此观察形势,并企图想以口舌打动敌人。

想法未免天真,但这种临危不惧、舍身救国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文天祥、贾余庆等人来到元营,见了元方统帅伯颜,他说对于前丞相所经手的事,他一概不知,他是奉太皇太后的命令前来商量,说本朝承帝王正统,不知北朝是想把它作为国家对待,还是要毁灭它呢?

当年贾似道私缔和约,许以重利,哄骗蒙古退兵,事后又未报给朝廷,为了保持他“抗元英雄”的面具,私自扣留了蒙古使臣,而元朝此次发兵,就是以此为借口的,但并没有说要灭掉南宋。

伯颜虽理不直但气壮,坚持要文天祥投降,而文天祥则要求他退兵。双方僵持不下,伯颜在口才上不是文天祥的对手,最后只好把文天祥扣留,放贾余庆回去。

结果贾余庆回去第二天就被任命为右丞相,代表南宋前来投降,文天祥大骂他是卖国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皇帝赵㬎宣布退位,率大臣投降,元军接收后,押解北方。收到消息后,文天祥放声大哭。

文天祥也成了元人的俘虏,在一次元朝官员的询问中,他忽然意识到这场战争还未结束,吉王、信王还在,希望就还在。

元方本来很轻视南宋朝廷,但自打见到文天祥后,他的忠肝义胆令人佩服,对于如何理理他,一时也没有主意,于是决定把文天祥押往北方。

在前往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位汉人老兵的帮助,冒死逃出了虎口。之后他好不容易到了真州,结果元人大肆散布谣言,说文天祥已经降元,原本受到热情接待的文天祥,被守将使计诱骗出城,再次沦为孤家寡人。

站在荒草中,望着落日西斜的文天祥,心如刀割,刚逃出虎口,又无处可去,但他没有灰心,继续向扬州走去。

但扬州守军指名道姓要捉拿文天祥,之后文天祥又前往通州。好在通州守将不相信文天祥会投降,热情接待了他。

在得到些许安稳之后,文天祥把路上所写的百余首诗结集为《指南录》,诗中叙述了他一路的艰辛和壮烈。

在通州,文天祥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吉王赵昰(shì)和信王赵昺(bǐng)已到达福建,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人都在温州,并准备重建朝廷,号召忠义之臣前去勤王。

文天祥马上决定前往温州,经过十几天的航行,船在台州靠岸,从陆路赶往温州。后来他与陈宜中派来的使臣一致同意,拥立吉王赵昰为帝。

大元帅府移居福州,吉王在福州称帝,改元景炎,是为端宗皇帝。有了皇帝,便有了号召天下的权力。

文天祥到达福州后,被授予右相的职位,但他并没有接受,因为把持朝政的陈宜中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对于文天祥提出的计划不予采纳,还百般排斥他。

文天祥也看不起陈宜中的为人,所以,也没有接受右相的职位。南宋末年,国家危在旦夕,而朝臣们不能共同御敌,还在勾心斗角,这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文天祥于1276年到达了剑州,聚集人马以图收复江西。由于元军暴行累累,所以义旗一举,参军者络绎不绝,这支队伍攻占汀州,又出兵江西,很快打开了局面。

然而福建的形势却极度恶化,元军攻入福建,宋端宗、陈宜中等人下海,此后一直荡漾在海中,再没上岸。

文天祥的抗战后来也经历了多次失败,1277年八月,在一次战败后,他妻离子散,夫人和两个女儿都被元军所俘,但文天祥依然坚持抗战,没有放弃。

1278年初,宋端宗等人逃到了雷州,后来端宗的乘船一度倾覆,端宗因惊吓过度而亡。宋端宗病死,陈宜中再次逃跑。

陆秀夫、张世杰又拥立8岁的赵昺即位,改元祥兴,之后朝廷迁到崖山,这也是南宋最后的一个落脚点。

元朝誓死要一口气灭了南宋,任命张弘范为都元帅,水陆并进,作最后的决战,文天祥也在此时不幸再次被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元人刘岳申撰写的《文丞相传》中,对文天祥被抓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载。

元军抓他时,他正在准备午饭,见到元军到来,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樟脑丸吃下,又喝了大量的水,以求速死。

但一顿操作只是引发了腹泻,并没有死,后被张弘范所擒。张弘范是汉人张柔的儿子,他随即对文天祥进行了劝降。

文天祥对张弘范一顿大骂,之后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文天祥也被押解至崖山,他亲眼见证了崖山海战的惨烈,陆秀夫与小皇帝一同跳海殉难,杨太后、众多大臣、宫女们也都选择了纷纷跳海,最后张世杰也跳入翻滚的大海中。

几天后,一具具尸体陆续浮出水面,竟然达10万多具。元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们不得不佩服对手的壮烈。

张弘范曾作诗道:

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

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后来文天祥进行了这样的记载:“崖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酷罚,无以胜堪,时日夕谋蹈海,而防范不可出矣!”,只能“坐北舟中,向南恸哭”。

1279年三月中,文天祥被押解到广州,次日,元军大摆宴席,一是庆功,二是劝降文天祥。

张弘范以谦卑的态度,对文天祥说,宋朝已亡,丞相忠孝之事已毕,即杀身成仁,谁又能把这一事迹宣付国史?丞相如能以此忠心改事我朝,大元相位,非丞相还能有谁。

文天祥愤慨的说,国亡不能救,为臣子者死有余罪,怎还敢苟且偷生!

副帅庞钞儿赤见状,对文天祥破口大骂,而文天祥也毫不示弱,拍案而起,与他对骂起来,结果宴会不欢而散。

对于如何处置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的态度是明确的,“谁家无忠臣?”,意思就是要收复文天祥,为元所用,所以,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大都。

本文分上下篇,此为上篇,可进入主页看下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