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圈房子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

难逃被历史长河淘汰的命运

但这份记忆却是无法湮灭的

更是我们的乡愁所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今天,继续它的故事。

《民俗上海·浦东卷》第三章“居住”中特设“绞圈房子”一节,专讲这种房子的结构、特点等,字数约六七百字。这是我当年看到记载最多的文本。但经过仔细比照,可确认这些文字转抄自我的有关文章。当然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绞圈房子在浦东地区确实早已有之的,且形制、名称同浦西地区的一样,是同类型的住宅建筑。我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欢迎抄用我的文章内容,这是好事,绞圈房子知识要普及,宣传力度要加大。如早日宣传,引起重视,不至于成千上万幢绞圈房子从1980年代起都被拆掉了。

《上海老建筑》有“宅邸”一节,记载到16幢老建筑,浦东地区的“颍川小筑”和“艾可久宅”注明是绞圈房子。作者写道:颍川小筑“是浦东新区地域内,一幢富有中西建筑特色的优秀民居,位于今陆家嘴路160号……当地人还称它为‘绞圈房子’。”另一幢“艾可久宅”坐落在浦东新区孙桥镇中心村养正宅61号(艾家圈4号),是艾家祖先分支移住浦东孙桥中心村,后裔在此建造的老宅,距今约150年。艾家建造的房型由简陋草屋、瓦屋小宅至今天的庭院绞圈房子。《民俗上海·浦东卷》中,艾可久宅也写明是“绞圈房子”:“该宅建筑平面由两个四合院构成(“俗称双绞圈房子”)。”从李东兄拍摄的照片可看出,这是一幢五开间的绞圈房子。(图3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3 浦东新区孙桥镇中心村艾家圈4号绞圈房子前埭(李东摄影)

浦东的其他老宅,《上海老建筑》中都没有点明是绞圈房子,但从所叙述内容,以及局部照片可作肯定,它们中有的明显是绞圈房子。如“东野草堂”上两幅照片,清楚显出绞圈房子的特点。再如浦东新区川杨河畔的陶长青宅,“为一幢十分完整的江南乡村四合院建筑”,书中文字称“此宅为五间二厢房,三棣(原文如此,应为“埭”)两庭心,在中轴线建有门和堂两座建筑,每座建筑的平面布置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根据叙述,可知道这幢房子为三埭进深,有前后两只庭心,“埭”与“埭”之间有厢房连接(“二厢房”一词语义不明,无法判断是各有2间厢房,还是各有1间厢房),“在中轴线有门和堂两座建筑”中“门和堂两座建筑”也是叙述不清,可能是说有两座仪门。应该说,其形制同传统的绞圈房子完全相同。而从《上海浦东新区老建筑》介绍及照片来看,陶长青宅是座非常典型的绞圈房子。仪门头照片虽然是局部的,但仍可看到这座仪门头十分豪华、精致。

再如浦东新区的《南汇老地名》,全书两册中,既有不少绞圈房子部件—仪门、仪门头的老照片,还有绞圈房子的文字记载。这些书籍还有个明显改变,是对这种房子名称的写法不用同(近)音字代替,而是统一为“绞圈”了。有记载当然比无记载要好,虽然这些内容还十分简单,大多只是提到它的名称而已,有的记载还有常识性错误。但这一切都表明,绞圈房子在浦东地区分布很广,到处存在。而周浦镇旗杆村顾家绞圈房子能相对完整地保存至今,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

在上海,有一种比石库门出现要早得多,从形制到结构也更具特色,且分布范围也比石库门广得多的老房子,它就是绞(方言读音gāo)圈房子。它是海派建筑、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本土建筑的继承,积淀的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

作家、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先生从小生长于闵行莘庄地区,在老家褚家塘的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不仅充满回忆,更颇有研究。1983年在参加上海第一轮地方志修纂工作时,他根据房子结构特点及民间读音,将这种房子的写法定名为“绞圈房子”,记入了《上海县志》中,最早让本地特色民居“绞圈房子”正式载入地方志中。

本书是一部学术成果集,更是上海郊区、尤其是闵行区建筑历史变迁、人文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2024年6月起,第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