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满是稀松的面粉,挥舞起来像一场雾白色的雨。”“小孩子们巴巴地看她捏烧麦、做花卷,当蒸锅边沿升腾起白烟,随之而来是细面加热后天然的奶香”。在新书《道达里》中,“斜杠青年”沈璐这样描写邻居阿大妻子做早饭的场景。

沈璐出生长大的道达里于2020年拆除,她的记忆反而被激活。她把回忆写进书里,蒸锅升腾起的白烟后面,是她在石库门的生活世界。

同样是因为一个将要消失的空间,学者张力奋决定为一个百年厂办工房的老住户做口述史。他的父母曾在杨浦区工作,他本人在那里生活、求学。老工房的故事,一点一滴,都与他的成长经历紧密勾连。过往生活的温度和对历史社会话题的关切,让张力奋带着助教和学生深入社区两年,完成《平凉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

城市的变化启发了围绕着“上海”的新书写,包括《平凉路2767弄》《道达里》《弄堂里的西西弗斯》《九路口》《洋盘》等。

作者都生活在上海,都曾在里弄或工人新村生活工作过。他们珍视市民生活,写作流露着本真气息。小资、西化、精致的“上海范式”,透过日程生活展露出粗粝、世俗的质地。作者不再以观众的视角去看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场面上的风云人物;他们作为生活在城市的人,记录下“乡土中国”与“工业城市”元素交织的市民社会。

作者们在许多叙事分叉的路口相遇。他们的故事相互应和,为彼此提供背景,做出注解。

不安分的老外和小老板的生计

《洋盘》出版前,沈恺伟已经在上海居住近20年。这位来自迈阿密的厨师曾带着游标卡尺和天平秤,细细测量上海知名小吃店里小笼包的汤水重量、肉馅大小和皮子厚度,汇成一部指南,引起不小的反响。《洋盘》算是他的自传,写自己的家族与中国的渊源,记录下他在上海状况百出的生活。

上海外国人的人际圈子被叫做“泡泡圈”,是很多人的舒适区。用沈恺伟的话来说,这是个“影子世界,城中之城”。充满好奇心、喜欢刺激的沈恺伟是不安于“泡泡圈”,他和朋友成立“午夜骑行俱乐部”,每天凌晨骑行到城市的角落,到苏州河边的工业基地、西岸滨江的龙门吊或高楼下的棚户区探秘,“像出租车司机那样熟悉这座城市”。“牛油果阿姨”姜勤和“啤酒阿姨”张银娣的走红,也是沈恺伟探索的成果。

非虚构作品《九路口》里,伊险峰和杨樱写下小老板被人忽略的一面。580多家店铺,70个人物,描画了“巨富长”地区商业丛林的全貌。书中的小老板有的已经树大根深,有了两、三代人的积累。更多小老板身如浮萍,短暂出现,很快消失。

弄堂小社会

不久前出版的《弄堂里的西西弗斯》,是上海作家路明的非虚构作品集。其中一篇《弄堂的瓦解》,写原住民搬离后的老房子:“老房子像野兽,有脊柱、有肋骨,有呼吸,但没有心。五斗橱上的‘三五’牌座钟,坏了很久,成空壳子,也随它去,住在这里的人,像失去了时间。”写老房子里留守的老人:“穿软底布鞋,走路悄无声息,像一只猫”。

沈璐则《道达里》中还原了弄堂的“前世”——一个生机勃勃,极富烟火气的生活场所,承载着她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回忆。

石库门里弄的阶层构成远比工人新村的复杂性。100年前,石库门里弄住着破落资本家、掮客、小业主、手工业者、乡村难民、城市流氓、舞女……沈璐家所在的道达里14号,曾住过医生、警察、无产阶级“造反派”,还有来自香港爱喝咖啡的Miss 宋以及一心效仿Miss 宋、最后拥抱了速溶咖啡的杨家姆妈。这些人后来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职业各不相同。几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在这里上演的是一出横跨百年的市民生活剧。

拆迁令道达里的历史戛然而止,在狭小空间建立起来的的复杂人情社会也消散了。“一场我们亲历的巨变,超过了过往的任何一次变革”,《道达里》的一句话,道出了上海老城区居民面对城市更新时的感受。

平凡的尊严

《弄堂里的西西弗斯》的几位主人公和他们的家族,涉入近百年来中国涌起的“大潮”,历经战争、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国企改制等。他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面对时代大潮逆流而行,生活艰辛。但凭着“平凡的骄傲与尊严”,他们支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弄堂里的西西弗斯》走到了社会学与非虚构文学的交叉地带。历史变迁中的社会分化,被路明不断穿插在主人公的生活境遇之中。尤其在涉及上海产业工人的篇目中,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人的命运,留下了清晰的时代烙印。

比如《上海足球往事》中写到,1963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上,有一位参赛队员叫陈禾。他是杨浦队年龄最小的队员,才17岁,初露锋芒。然而运动兴起,专业队解散,命运急转。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的足球热情再度被点燃。陈禾到小学担任兼职校队教练,遇到一个痴爱足球的小孩,叫申思。

路明评论:“说到底,工人足球的繁荣,本身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工人足球也式微了。“职业化”大幕开启,舞台早已换了新人。范志毅、申思、谢辉这批球员被推上潮头,成为巨星。

路明在后记中写道:“我目睹过病痛与绝望,人的痛苦和忍耐一样深不见底。好几次,因为太难过引起过胃痉挛,我在乐盐家楼下剧烈地干呕。第一次听沈厂长说起他妻子,我彻夜难眠。”

产业工人与厂办社区

路明笔下的陈禾来自国棉十九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带领团队创作的口述史《平凉路2767弄》,讲述的正是这家百年老厂厂办社区的沧桑变迁。

《平凉路2767弄》的受访者大多生于20世纪50年代,比陈禾年轻几岁。“文革”时期,他们是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对“大串联”和“上山下乡”记忆深刻。跟随这部口述史,我们能了解他们的世界:下乡,返城,就业,老家的情况,住房,邻里关系,年节民俗,儿童生活,居委会的工作方式等。

居民应长生乘木帆船从家乡盐城来到上海,耗时两周。国民党军人逃离后,“谁搬进去住,这个房子以后就属于谁”。居民达世德则回忆了插队回城后艰难谋生的往事。1996年回上海后,原本在黑龙江做防汛办主任和中学校长的达世德夫妇找不到工作,只能去路边摆摊,卖韭菜饼、牛肉面、菜包,后来又干过印染厂工人、医院搬运工,领上海市最低工资,生活艰难。

《平凉路2767弄》打捞起的“昨日世界”,不仅属于2767弄的居民,也属于曾经的产业工人群体。张力奋在谈及写作初衷时提到,上海的历史叙事充满了武康大楼式的回忆,而他想做的,是复活上海东区的历史,“让这个奠定了上海近代工业的老区在版图上多一个记忆的铆钉”。

当作家的目光投向生活本身和曾经不被人关注的群体,上海,正在某种意义上获得新生,回到自己,回归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凉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

张力奋 主编

学林出版社 2023年6月

平凉路2767弄位于上海东北角。从1921年由日商创建,到2021年关闭拆迁,存世恰好100年。听闻小区将要拆迁,张力奋等研究者展开了对社区居民的口述史研究。此书通过居民的回忆,记录了社区发生的故事,以及居民的生活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达里:上海石库门时空百年》

沈璐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8月

道达里是上海的石库门里弄。作者曾是这里的居民,也是一名城市规划师。她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解读这类里弄住宅的形成过程,并引入72家房客的生活记录,保存下特定年代的烟火气。

石库门之于上海,并非都市繁华的象征,却是承载生活本质的空间,是“上海故事的社会面”(书中语)。对最普通的社区进行记录,恰恰具有最广泛的价值,因为人们共同生活在城市的变化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宅旧院。虽然不是每一个社区都有机会在城市更新中留下记录,发出声音,但《道达里》这样的做法多了,更多的亲历者会想到在离开时为过去留下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盘》

[美]沈恺伟 著 于是 译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2023年10月

20年来,沈恺伟始终没有彻底离开上海。这期间,上海变化很大,那个由在沪外籍人士组成的“泡泡圈”也在变。沈恺伟把他在“泡泡圈”内外的见闻记录下来,写成这部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弄堂里的西西弗斯》

路明 著

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2024年2月

一部刻画上海普通人生活的非虚构作品集,重现了时代变迁或命运变故中,普通人逆流而上的经历,以及伴随着这些经历一起到来的内心悲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路口》

伊险峰 杨樱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理想国 2024年2月

一部具有“留下史料档案”雄心的非虚构作品。两位作者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巨富长”区域的商业变迁,潮流变迁,以及一个个小老板充满烟火气的生计。